仁的实质就是利他


  不仁之人是这样的,那么仁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如果按照传统的解释“知者利仁”,被解释为有智慧的人利用仁。那这句话似乎大过于厚黑了。利用的是自己的仁,还是别人的仁呢?都是个问题,这样的解读同样看出来解读者的心性。有什么样的眼睛,就只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色盲的眼睛,看一切都是黑白的。

  我们在《论语》中经常的看到“仁者”和“智者”同提,好像是相对的,或者是并列的。其实不然,在孔子的体系里,“仁”就是智慧,二者是不可分的,其实说的也是一回事。“仁者”必然是有智慧的,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也必然是“仁”的。所以这句“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解读应该就是“仁者以仁为安,智者以仁为利”。仁在心中,不论是贫贱也好,富贵也好,都一定是“安”的。当然不是安于贫穷,不是安于现状,那种与世无争的仙人从来也不是孔子提倡的。安的不是贫穷,乐的也不是贫穷,而是“仁”,是“道”。

  为什么说“智者利仁”呢?因为在孔子看来,“仁”就是最大的“利”,我们好像总是喜欢将“仁”和“利”对立起来,其实也是一种误解。“仁”并非是不求利,而是不求眼前的小利,追求的是一种更长远的大利。“仁”在本质上也是为了利的。仁的实质就是利他,通过利他才能真正的利己,所以说“仁”才是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