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进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实行市场经济20年的效应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20年来,市场经济的正效应和负效应都很突出。正效应主要是经济高速增长,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高速度、第二大经济体,解决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问题。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越性的表现。证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当代最先进的经济体制。
 
  负效应是,除了2003年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困难,至今未能基本改变不协调、不平衡、不持续发展局面外,主要是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扩大和严重腐败现象。官员腐败出现群体化、高层化、巨额化特点,基尼系数从1991年处于国际标准正常状态0.4以下,上升到2006年的0.497,处于国际标准警戒状态0.4以上与危险状态0.6的中端。2010年世界银行公布调查数据,中国1%的最富家庭掌握了全国人民41.4%的财产,按照联合国人日均消费低于1.25美元的贫穷线标准,中国约有1/3人口在贫穷线之下。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完善的表现,说明了最先进经济体制不完善也会产生社会弊病。
 
  现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要害
 
  要害之一,作为社会再生产源头的部分要素和资源,包括资本、土地、矿藏、能源、建设立项和市场准入等,由政府部门控制、垄断。政府和部门的公权,部分地转化为贪官的私权,贪官“设租”与奸商“寻租”结合,成为权贵资本。掠夺性配置要素资源,破坏了市场起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机制。
 
  要害之二,分配政策不公平。我国初次分配政策的制定,考虑发挥市场效率作用多,考虑遏制市场扩大差距缺陷少,向资本分配倾斜,向强势行业和群体倾斜,造成资本收入膨胀,劳动(包括脑力劳动)收入相对萎缩,弱势群体收入增长率低于国民收入增长率。其中城市因下岗仍然失业的原国企职工、因拆迁失宅、农村失地的农民,他们在改革中失大于得,不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改革。因为邓小平主张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本质最重要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另一次讲话又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要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的是走了邪路了。”现在我们正面临着这种严峻的挑战,要用改革来解决这个重大问题。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以前的改革比较有显著特点。改革要求是打破由于市场经济不完善所形成的、破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机制的既得利益格局;改革对象是权贵资本集团;改革的主要障碍是既得利益者的抵抗和阻挠。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以法律规范取代政府和部门统制重要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切断公权转化为私权、“设租”和“寻租”的联系纽带,实行公平的、以劳动(包括智力劳动)为主体的分配政策。
 
  过去的改革是反对以计划和市场为划分标准,抽象的“姓资姓社”。现在的改革,应以社会主义本质为标准,在实行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具体分清姓社姓资。我们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搞权贵资本的市场经济。
 
  “主题”、“主线”,既是发展,也是改革,应当结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所预见的,“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也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