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述


第八节 《易》与《内经》

一、《易》与《内经》论理的统一

读张景岳《医易义》开始即谓:“宾常闻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为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始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以医有内经,何借于易?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又谓:“是以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鉴……,故以易之变化参乎医,则有象莫非医,医尽回天之造化;以医之运用赞乎易,则一身都是易,易真系我之安危。予故曰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张氏之论一方面肯定了《易》之与医的无间关系;另一方面又指出《易》医联系的枢机是理——阴阳学说。“《易》以道阴阳”(《庄子·天下篇》)、“《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易》以道化……。”(《史记·大史公自序》)《易》最重要之处在于用道(规律)的观点去论述阴阳。《素问·生气通气天论》中谓:“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宝命全形篇》中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这表明《内经》把阴阳对立统一规律视为人生命活动的主宰,生理病理的总纲。正因为《易》与《内经》都以阴阳学说为论理工具,其间就有许多相似之处。
评论:在上述张景岳的医易义的引文中可以看出,:“是以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鉴……,故以易之变化参乎医,则有象莫非医,医尽回天之造化;以医之运用赞乎易,则一身都是易,易真系我之安危。予故曰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这几句深深的表明张景岳医易之融合而无间,是易学中医的典范。
以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鉴……,故以易之变化参乎医,则有象莫非医,医尽回天之造化;以医之运用赞乎易,则一身都是易,易真系我之安危。真实体会我甚赞同。唯张景岳有此体会直接写出,未见其他前医有象此言。可谓明代医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