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文化圈:


  是以水流湍急的沅水、酉水为边界,以武陵山脉南麓为栖息地的文化区域,它包括现在的张家界市全境,以及常德、湘西自治州、怀化市部分地区;同时,这一文化区域实际已经超越了湖南省的行政区域范围,在西北方向达到了四川和湖北的相邻地区。

      考古资料显示,武陵文化圈内,从新石器晚期到商周时代的文化趋势,是外来文化的不断迁入。最早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土著居民为濮人。春秋时期,活动于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巴人,被强大的楚人打败,开始进入到这一地区。战国时代,部分巴人入川建国;公元前316年,巴国又被秦国所灭,一部分不愿臣服的巴人转向南面山区;另一部分巴族士兵,跟随秦人南征,后在武陵山区留居下来,成为当地蛮夷之长,即以后的田、覃、向等姓氏。自宋以后,这些强宗大族成为土家族的上层人群。相对后进入的巴人而言,原居此地的下层土著居民,自称为“毕兹卡”——即本地人。土家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被认定,是迟至1956年10月的事情。在此之前,曾被认为是汉族或苗族中的一部分。

      武陵文化圈的民间文化,多为土家族历史文化。至今,无论是沅陵“辰州傩戏”,还是张家界“阳戏”,当地人还是称其为“土家傩”和“土家族阳戏”。土家族的毛古斯、打溜子、土家织锦等等,近年来已经走出古老的山寨,成为举世瞩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这一区域中,还有白族与维吾尔族两个兄弟民族的同胞居住。白族为宋末元初因战事由云南大理迁徙而来,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主要聚居在桑植县。湖南的维吾尔族人口近8000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之外维吾尔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为明洪武初年因驻守屯戍而迁至常德市的桃源县。在这里,他们也留下了自己富于特色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