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渡、觅渡,河至深处——解读《中国大历史》之感悟


如果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遗忘了自己的过去,忘记了历史,这将意味着背叛。如果历史有审判台,那么遗忘历史的人就是站在绞刑架下的罪人。

 

 

忘记过去,意味着失去未来。如果我们继续遗忘自己的历史,国人必是丧家之犬,中国将亡国灭种,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的传闻,对于国人都应该在心头狠狠地敲响了警钟,其实我们身边很多人都是这样的背叛自己的历史和祖宗。当看到身边的孩子们整天被父母逼着学习英文、钢琴、国标舞等技能,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嗤之以鼻。尤其在管理圈内,许多管理者盲目崇洋媚外,生吞活剥山寨西方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却忘记了自己民族和历史。更有甚者打着国学的幌子,到处贩卖几千年来积淀发馊、发霉的厚黑学、帝王学、权谋术等类渣滓。因此对于国人来说,我们更需要读一点历史,了解一下过去,对于自己的修为和事业都将有所收益。

 

 

其实,我们现在最缺少的是自信,更缺少对于自己和自我的认知。我们既不能满足自我的窠臼,更不能盲目捐弃掉自己的过往,我们应该以理智的态度去解读我们的历史。还记得有这样一段典故至今让我难忘。当彼得.圣吉拜访南怀瑾大师,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圣吉先生要向南大师请教中国的文化。南怀瑾大师拿了一张中国地图,指着给大家看,告诉在座诸位:你看就这么大点地方,到处是山川、戈壁、湖泊,能种地打粮食的地方就那么点儿,但是五千多年了,却养活这么多人,有时候偶尔这块闹水灾、旱灾、病灾,动动刀兵,但是这个国家还一直能让这么多人吃上饭、吃饱饭,这件事是多了不起的事情,这就是最好的管理。其他和中国一起国家都没有了,比如美国那么大的地方,物产丰富,却养活了那么点儿人,也不过200多年历史,如果比较一下的话,可以这样理解真正的管理在中国。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历史,也必须了解在东方文化氤氲下的东方管理。

 

 

因此,当我们守着一座金山银山,却当做土疙瘩,难免有着暴敛天物之憾。作为国人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更应该读懂中国,那么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中国的历史,读懂中国的历史。说起中国历史,很多人头疼于典籍浩瀚的书山之中,无论是《二十四史》、《史记》等这些大块头的著作也够当下人啃得云山雾罩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很多人望而生畏。在文化快餐时代,如果想轻松读中国历史,而且能够读进去、读懂了,那么就应该找到一部好书,首先我推荐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老先生的代表作《万历十五年》影响力颇深,可谓洛阳纸贵,正是通过了《万历十五年》使我了解黄先生,进而开始阅读他其他的著作。当读完《中国大历史》之后,带给了我崭新的视野和思索,抛开传统的视角和价值观,跳出历史的传统的视角,以一种新的方式,宏观而放开视野的理念引导读者去解读中国历史。由于在下才疏学浅,不能一一解读其中味道和韵味,勉强而为之,管中窥豹而一家之言,如有不当,多见谅。

 

 

三大帝国的辉煌与没落,历史的轮回与沉思

 

 

纵观中国的历史,一共出现过三大帝国时代,第一帝国秦汉时期、第二帝国唐朝,第三帝国是明清。这三个时期是中国最历史最辉煌的时期,也是最容易被误读的时代。

 

 

中国第一帝国最初奠基者应该是被历史上定义为暴君的秦始皇,往往我们过于宣扬秦皇的暴虐,但是我们却忽视他在历史上的伟大贡献。一统中国的伟绩并不能因为秦帝国的湮灭而遗忘。正因为江山一统才有了今天的中国。而且,秦之体制既成流线型,法家思想即构成其意识形态,虽然它站在人性为恶的立场,可是也认为人类仍可以集体为善。因此秦帝国的管理从法制上做到了极致,这种体制着重中央集权,能使境内人民保持着一种集体性格,称之为“极权主义”也不为过。而今我们当下管理很多时候都在重复这样的历史,有时候我们不禁感叹多少年了,我们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了呢!

 

 

而汉朝组织者承袭了秦帝国所遗留下宽阔而有均匀的基层,而且一灵活的手腕避免了前代的过于极端。他们采取的政策基本上是“进三步、退两步”以几十年的经营,构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而成为中国整个帝制时期的楷模。所以说,任何一个伟大的时代,都不是和自己过去做彻底的切割,而是有选择的承继和传习,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经验和财富。无论多少年,这都是树立起楷模的时代,也在告诫当下的我们,创新并不是意味与过去切割,真正的创新其实就是对于过去的总结和提升,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你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快、更稳。

 

 

7世纪的初唐,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当帝国对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织按照当时的标准来看,也近于至善,是以其自信心也日积月深。初唐以均田、租庸调制奠定了立国之本,又以无比自信包容异族文化,熔铸了多彩多姿的大唐风采。可以说这是中国最具世界主义色彩的朝代。如果印证一下我们这个时代,对于我们来说可谓惭愧之极,真正的包容和气度的大唐之风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最缺少是一种源自于内心深处自信,有时候会表现出闭关锁国式意淫,或者是宁赠友邦、不予奴才的奴颜婢膝,往往表现在畏首缩脚、瞻前顾后。如果说一个民族的伟大,它绝对不是拥有、占有了多少财富,而是源自于内心的富足与自信,更是一种包容、开放、融合的态度。对于管理者来说,我们应该读懂了管理的真谛,管理是重在理而顺势利导,而绝对不是重在管而失去活力。

 

 

明代则是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明史极纵横曲折的多面性,从《万历十五年》中我们可以这样解读,是老板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一场马拉松式的PK,最终却误入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歧途,多少年伪道学开始束缚了中国人的天性,从此中国越来越失去了活力,变得开始死气沉沉,整个时期显得停滞而毫无生气。而满人入关,奉行使用主义的清帝国站在1800年历史的基点上而瞻前顾后,如果说第二帝国的高度动态相比较而言,第三帝国确为机动性,这使得中国开始了一段很长时间的“停滞期”。

 

 

每每读到此处,不免掩卷而叹,心中不免几分伤感。作为管理者往往都是步入这样的误区,从思想上苛求于高度统一,结果越来越纯净化的组织失去了活力,一个越来越沉稳和固定下来的组织最终将陷入停滞的状态,最终走向没落于死亡是迟早的事情。而看看我们现在身边,这样的悲剧越来越多。希望读及于此,希望能够触痛管理者最深的痛。祝愿在路上的国人,我们不是将寂寞身影留给过去,而迎着晨曦我们一往无前。

 

 

儒释道与道法术——中国式的糊涂、聪明与自戕

 

 

读罢《中国大历史》不免浮想联遍,读书贵在领悟,少一点功利,多一点淡泊,就会发现其中乐趣所在。尽兴之余,不免拉东扯西谈点题外之话。

 

 

支撑起中国历史上三根柱子:儒教、道教、佛教,这三者成为中国人的信仰和精神支柱,但是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推翻,没有继承式创新,加之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与改革开放金元洪流的冲击,中国人心灵中精神家园已经垮塌,而支撑的三根柱子早已湮没在历史。

 

 

中国人自有中国人的聪明,从儒释道山寨成为道法术。道,诡道、鬼道也,不求顺应规律而简单做事,反而是把简单的事情弄得不简单了,把复杂的事情弄得更复杂,然后在浑水中摸鱼。法,宗法、教法,不是依法治国、制人,而是以法驭民,愚民,掀起一场思想的圈地运动,树纲立常往往是己所不欲施于人,以君子和小人为道德准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每每城头变幻大王旗,也不过是一场场闹剧罢了。术,权术、谋术,中国式的小聪明,越来越演化成为中国人之间的战争,从此国人失去表情和纯真,只盯在眼前的利益,而忘记未来,慢慢被抽走灵魂的躯壳只留下了行走的皮囊。于是乎,我们懂得了中国式生存法则——糊涂,我们也习惯、看惯了中国式聪明,为了一己之利、一己之欲而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所以国人最为擅长就是自戕,一个个在窝里横的丘八往往一出头就被砍掉了脑壳,如果说这方面找典型代表,中国男足无疑是最好的案例。

 

 

若是我们想找到不老的中国,想再次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中国人更应该找到中国人的本源,支撑起我们心灵中的支柱,那永远是中国人润泽中国人心灵家园的泉源。

 

 

读历史,读懂历史,知行合一,这绝对不是很轻松的事情,读历史这不是让我们去感慨,更不是让我们伤怀,替古人流一把辛酸泪。我们应该是本着:鉴以往事,咨以政道。未来去往何方?觅渡觅渡,河至深处。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若是能够看穿红尘中的纷扰,能够找寻到心灵的家园,并能够朝闻道而改之,善莫大焉,劝诸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方为幸事,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