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改善是扩大内需的根本动能


   “扩大内需”已经连续两年列入到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所表达的工作重点中。今年温总理的表达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而在去年,温总理的表达是:“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并阐释:“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从中我们看到了这项政府施政重点的延续性。可见,中国政府确实希望在“扩大内需”方面有所突破。

 
  值得讨论的是:如果我们认为政府经济工作的根本责任,是既要促进经济发展,又要同步改善民生,那么就不能把“扩大内需”和“民生改善”等同起来,更不能简单的把“扩大内需”的实现当做是民生改善的实现。
 
  老百姓的生活期望,则是越过宏大的经济议题,希望政府施政能够把经济发展成果更多的直接落实到“惠民生”。这是老百姓的普遍诉求。这种老百姓对于自己生活改善的朴实要求,正是政府施政中的难点和不易取得善绩之处。
 
  首先是“扩大内需”施政方针的提出,错过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佳时机,“扩大内需”面临经济增速减缓与民生改善诉求增高的双重压力。
 
  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毫无疑问是亮丽的,年平均增速超过10%。而人均GDP的增长则明显滞后,年平均增幅不到9.5%。其中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对GDP有所摊薄。
 
  但是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将明显减缓。世界银行与中国智库合作的最新研究报告认为到2021年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将降至5.9%,2026年更将降到5%。这意味着今后15年,中国GDP年增长率将有续年0.2%的减速。考虑人口仍然有自然增长,则人均GDP年增长率到2021年可能降至5.2%、2026年可能降至4.3%。即中国人均GDP年增长率也将续年有所降低。
 
  而经济与社会学界分析的普遍结论是,今后若干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幅仍然会较高。政府工作报告也预计今年的CPI将是4%。今后较低的增长率与较高的通胀率并列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一种状态。
 
  在今后这种较低的增长率与较高的通胀率并列状态下,“扩大内需”的难度,将要大于经济高速增长的新世纪前十年。过去的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出口拉动,出口收益有部分也间接转化为中国居民收入、消费需求和相关内需的增长,从中产生了可以调整中国国民收入结构的空间。
 
  遗憾的是,同期内需不足尤其是居民消费力增长较慢的不良经济态势,却一直没能够得到有效调整。经济学者指出,目前中国家庭消费只占GDP的三分之一,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也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55%的水平。过去十年政府方面没能够籍着高增长的有利态势,通过有效政策指引来引导利益分配趋向公平合理、较快地拉动内需和提升国内居民消费力。老百姓对于民生改善的诉求在积累,许多社会矛盾的激化源于利益分配不公。政府在这方面当是错过了一个较有利的施政时期。
 
  在目前欧美国家经济复苏缓慢,主要西方国家将普遍向扩大国内产能转型的态势下,中国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难以为继。由此中国“扩大内需”方针有很大成分是迫于世界经济转型已经形成趋向,围绕 “继续保增长”而提出来,有几分被动的情态。
 
  第二是“扩大内需”并不等于民生改善,反而民生的改善才是扩大内需的持续的根本动能。
 
  “扩大内需”不等于民生改善,这个认识不需要深奥的经济学理。中国目前分配结构下经济增长的利益,更多的流向了少数暴富族群,而多数居民的收入在国民收入总量所占的比例过低、消费力增长慢。这就造成了内需不足,而内需中居民消费力更是疲弱的社会现实。
 
  前两年中国实行大增量货币投入的经济提振政策,但很快就出现投资过热、通胀高企的弊病。这个政策只能终止的其中重要原因是,由于居民消费力占GDP比例过低,货币增量投入而产生的经济产能主要是在产业链中循环,导致了资源性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价值增益却较少转化为居民消费力。结果是出现了通胀高企却消费力不振的局面,靠货币增量投入拉动的经济增长很快就难以持续。
 
  目前中国家庭消费只占GDP的三分之一,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也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55%水平的事实,在经济上体现出来就必定是居民消费力增长始终落后于供应潜力的增长。
 
  这表明任何“扩大内需”的施政策略,如果没有占GDP比例较高的居民消费力支持,都不能够真正建立起健康的国民经济内需环境。政府应该把出台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快速提升居民消费占GDP比重的政策,作为“扩大内需”的第一要务。民生改善才是“扩大内需”的持续的根本动能。
 
  这是今后政府施政中非常紧迫的事项。近年来反映分配结构不公的中国基尼系数不断攀升,目前已经超过0.5,早已越过了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0.4警戒线,这表明多数人的收入严重偏低,财富集中于极少数暴富者,社会失衡日益严重。这种状况就民生整体状况而言是分配不公,而反映在经济需求上就体现为居民消费力远低於潜在的产能,内需不足。如果中国政府不能在施政上有效解决居民消费力低下的状况,内需将始终不足,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动能也将低迷,经济增长的减速效应更加明显。
 
  对此,温总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相应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近日李克强副总理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也表示:“要把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注重发展经济和提高居民收入同步,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促进消费和投资良性互动,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人民期盼这种政策宣示真正能够较快地转化为政府施政的有效性,能够让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体验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