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伊核问题”因欧美制裁伊朗石油出口以及“朝核问题”因朝鲜发射卫星而双双再度令人绷紧敏感的神经时,日前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以及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性组织的负责人共聚韩国首尔,适时拉开了第二次核安全峰会的序幕。作为国际社会在核安全领域的最高级别会议,人们无疑期望着峰会能给世界带来更多祥和与安宁的消息。
目前,全球约有核弹头2.3万枚,相当于全球每人头上有3吨炸药,合并爆炸能力相当于15万个在广岛爆炸的原子弹。其中,美国和俄罗斯拥有的核弹头已达2.2万多枚,而且两国各有2000多件核武器处于危险的高级戒备状态。仅美国拥有的核武器就足够毁灭地球几十次。不仅如此,目前全球共有1600吨高浓度铀和500吨钚,通过他们还可以制造12万颗原子弹。
的确,今天的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真正使用过核武器,但核武器在不同国家泛滥以及核材料的民用化从而导致核武器失控、误判和发生事故的几率却大大增加。人们最能强烈感受到的便是2009年英、法核潜艇相撞以及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所造成的不安与恐慌。
必须注意地是,除了各种核安全事故之外,令各国政要们忧心忡忡的是游离于国家政治体之外的恐怖主义正在千方百计地向核武器靠拢,核恐怖威胁有可能上升为世界安全的首要威胁。
近年来,随着核电产业的快速复兴和发展以及核材料、核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核材料通过地下市场而流失的风险正在加大。资料表明,目前全球拥有核电站和在建核电站的国家超过50个,有400多座核电站在运行,另有几十个国家正准备建核电站。而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统计,从1993年到2011年,全球共发生经确认的核材料或其他放射性材料偷窃、丢失或非授权占有等事件多达2100余起。全球核走私事件总计有1600余起,其中有20余起走私案件的核材料足以制造初级的原子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恐怖分子获得核武器或核材料,并发动核恐怖袭击,其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将不可估量。
基于对核恐怖威胁的担忧,国际社会已经达成了《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及其修订案、《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等法律文件,国际原子能机构制定了核安全计划,联合国安理会也通过了第1540号和1887号等决议,要求各国采取措施,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材料落入恐怖分子之手。与此同时,首届核安全峰会还达成了各国间禁止和打击非法核材料贸易活动的相关协定,而第二届核安全峰会更是在“加强核材料和核设施的安全”的主题下突出了加强核安全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应当看到国际社会为确保核安全所做出的一切努力,但是,当梦想照进现实中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核安全的构筑其实面临着许多的障碍。
首先,美国可能成为最大的羁绊。过去60多年以来,美国所有的军事计划以及由此导致的国家安全保障首先就是立足于核威慑战略,美国总统奥巴马自然不会弃之如敝屣。一方面,在走向“无核世界”的道路上,奥巴马只承诺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因此没有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一贯权利;另一方面,在白宫2011财年财政支出中,美国专门投入了70亿美元用于核武器库存维护和核设施现代化,较2010财年激增近10%。美国副总统拜登表示,今后5年内这方面预算还要再增加50亿美元。照此看来,美国对待核安全问题的态度明显是言行不一,至少存在“只准州官放火,不让百姓点灯”的嫌疑。
俄罗斯与美国在“核裁”关系上的演进也直接关系到核安全的发展前景。尽管俄罗斯已经与美国签署了大规模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根据新条约,俄美双方各自会将自己的核弹头数量限制在1550枚以下。但俄方的基本态度也很明朗,如果美国坚持在欧洲搞导弹防御体系,影响俄安全的话,俄将保留退出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权利。因此,只要美国在欧洲的核势力不予减弱,俄罗斯绝对不会作出相应地让步。果如是,核安全就会在两个核武超级大国之间变成一块画饼。
一些拥核的弱小国家对于核武器的认知态度也影响着核安全的发展程度。与美国相比,许多弱小国家不仅在核武器的数量和力量上要逊色得多,而且即便美国进行大幅裁核,其所拥有的常规武器实力也令他们望尘莫及。正是如此,弱小国家对于核威胁的反应更加敏感。以巴基斯坦为例,在赴首尔参加核安全峰会前夕,该国总理吉拉尼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巴基斯坦需要民用核技术来与印度匹敌,以维持地区稳定。由此也我们不难感知,对于像巴基斯坦这样的弱小国家而言,为了一个远大的目标而牺牲眼前实实在在的战略安全上的利益,的确是一种两难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