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口众多”与“地大物博”在空间上分离,运输成本高,构成了我国城市广大居民谋求生存和发展时所面临的基本矛盾。这也决定了中国城镇化必须实施精明增长的方式,即社会和谐、建筑紧凑型和多样性、公共交通优先、生态文明和低碳生活方式等。
人口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集聚,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地理特征。200年前,世界上只有不到3%的人口住在城市里,100年前这一比例增加了10%,21世纪初该比例上升至50%,而2050年世界人口在城市居住的预期比例将是70%。
多数城市仍在“应付奋力成长”
根据国际著名城市与区域规划大师彼得・霍尔于2005年提出的划分标准,目前世界上的城市有三种类型:
一类是发达国家“应付老龄化的成熟城市”,这类城市的特点是人口总量稳定或者下降、经济成长和转型缓慢,并且有处理环境问题的相关资源;第二类是“对付非正式超限发展的城市”,这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印度次大陆的很多城市,绝大部分伊斯兰中东城市以及某些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贫困城市等,其特点是人口总量快速增长(包括迁移和自然增长),经济严重依赖非正式行业,贫困现象非常普遍,环境和公共卫生等基本问题突出、管理困难;第三类是“应付奋力成长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亚、拉美、加勒比和中东地区,其特点是人口总量增长率在递减,某些城市还面临老龄化的前景;经济成长依然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经济成长所带来的环境和其他社会问题。
当前,中国多数城市属于上述第三类城市,但也不乏自身特点。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快速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备受关注。目前影响中国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部门转化的主要因素:一是农村具有很高的人口密度,有些甚至超过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密度;二是数量巨大且过剩的劳动力,为非农就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三是市场经济激发了农民脱贫致富的置业经商潜能。
城市人口规模巨大
目前,中国城市人口接近7亿,到2030年预计将有大约10亿人居住在城市。根据麦肯锡预测,届时中国将出现221座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而目前欧洲只有35座类似规模的城市),其中有23座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
中国现在的人口总量,已大于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人口总和。如果每年新增1%的城镇人口,就意味着有超过1000万的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这相当于许多欧洲国家的人口总量。2006年,欧洲40多个国家中,人口过1000万的只有15个。以上这些数字,其含义相应地包括了规模巨大的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以及就业、住房、交通、社会保障的匹配问题,意味着将出现更多的城市景观和国土整治优化,意味着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互动,也意味着二三产业大量增加和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将有更多的人群参与社会关系的建构。
城镇化模式具有多样性
城镇化模式具有多样性,这与中国的地域结构、人口和经济规模紧密相关。一方面,中国地形西高东低,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区域差异明显。绝大多数人口集中于东南部,而处于干旱或高寒地区的新疆和青藏高原所占空间是我国陆地的1/3,其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却不到2%。同时,中国的资源包括矿产、水能资源和水资源却呈现逆向分布,使人和物的空间分布产生巨大反差。“人口众多”与“地大物博”在空间上分离,运输成本高,构成了广大居民谋求生存和发展时所面临的基本矛盾。这也决定了中国城镇化必须实施精明增长的方式,即社会和谐、建筑紧凑型和多样性、公共交通优先、生态文明和低碳生活方式等。
另外,中国各省的经济和人口规模都相当可观,但差距甚大。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8年,中国34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GDP总量,与同期其他国家相比,其中有6个超过泰国,10个超过新加坡,15个超过新西兰,24个超过越南。而且,每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GDP总量,都超过了同期的蒙古、老挝、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就人口规模而言,中国的人口总量不仅位于世界前列,有些省份的人口已然过亿,超过很多国家的总人口。2006年,全球范围内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仅11个。因此,与许多国家只有一个城市群不同,中国多样性的特征,需要区域间的竞争合作,需要多个城市群以及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地方政府城市治理水平亟须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中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聚集,大大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由于自身经济地理特点尤其是制度性约束,中国的城镇化也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如在全球化作用下出现的经济、社会、环境等不均衡;大量移民对城市的永久性迁移、就业以及教育、医疗、社保等诸多方面的诉求日益增强。
在继续推进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提高地方政府的城市治理水平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这包括转变地方经济增长方式、改进分配体系和社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等。中央政府则需主要针对要素市场进行改革,以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市场,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
精明增长助力城市发展
评论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