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制定出来的政策


为了平抑国内市场的蔬菜价格,国家出台了一个政策:蔬菜流通环节免征增值税。因为该政策,同时取消了蔬菜代码项下的所有商品的出口退税。该政策的出台,在出口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对所有与此代码相关的一大批出口企业而言如同雪上添霜!

制定政策的人只考虑到减少流通环节的成本,却置出口企业于不顾。所有人都清楚,实际上,农产品的原料采购,国家根本就没有征收到应收的税款,实际上,在农产品原料供应这一环节上,国家一直是变相地补贴。对于绝大多数蔬菜类出口上而言,他们的利润空间实际上就是退税,在今天如此严峻的出口形势下,多数企业,为了生存,已经把部分退税让出,以增加出口数量。对于芸豆产业,形势就更为严峻:多数企业都有长期合同在手,尤其是在市场变化无常的时候,都会先采购,再销售。如此一来,去年采购的货已经按照有退税的条件先行销售,但装期是截至到今年9月份。如此一来,对外,不能因为取消退税而提高价格,对内却要承受没有退税的损失。

制定政策的人,要么是拍脑门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政策,要么是成心要挤跨蔬菜类的出口企业、打压蔬菜类出口企业。

各地的国税局,明知道这一政策的实施会给蔬菜类出口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但也不会为了帮助企业而向上级反应出口企业的困难。最令人气愤的是,当企业质问是否还让企业生存时,得到的答复竟然是: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你们都关门了,我们就省心了!

类似的政策不是第一次发生,我就不明白一点:制定政策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走出办公室,广泛了解情况,制定出相对可执行并且能兼顾各方的政策?至少能够给企业一个能喘息的时间?原以为,已经开具增值税发票的库存,如若出口,仍然可以享受退税,但没曾想,一点回旋余地都没有,这让企业如何能够应对这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化?

中国政策不稳定,是国外采购商对中国出口企业不信任的原因之一。中国政府的政策制定人是否可以在政策制定之前,先行召开与各方相关听证会,制定出切实可行、并且真正利国利民的政策?

两会正在召开,有谁能在两会期间为蔬菜类出口企业说几句话?

但凡新政策的出台,都有大唱赞歌的,可是,又有几人能够对新政策的出台说句“No!”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