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余粮,心中不慌。过去中国乡村居家过日子,粮食安全的最低便准,就是留足种子粮后,能够维持到来年地里打下粮食来。所谓青黄不接,就是余粮太少,不足以维持到新粮食打下来。农村的小户家庭是这样,作为偌大一个国家就更要重视粮食储备了。毛主席当年号召“备战、备荒、为人民”、以及“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都是从战略高度重视粮食储备的。
在共和国历史上,因地方官员瞒报粮食数字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有两次重大的上当经历。第一次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各级政府层层欺骗毛主席,最后连亩产万斤粮食这样的信息也传到了主席那里,当时毛主席都发愁那么多粮食怎么吃得完呢?他甚至想到多酿酒,多养猪以消耗丰收的粮食。后来三年“自然灾害”(其实更大程度上是“人灾”)爆发,一些地方出现饿死人现象,毛主席才感觉到粮食生产和储备出了大问题。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末,各地粮仓纷纷报喜——粮仓里的粮食太多了,以至于朱镕基总理都非常自信地宣称,中国三年不产粮,也不会闹饥荒。后来事情败露,朱总理才发现那是地方官员欺骗了他。
事情是这样的。1998年5月2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到安徽省南陵县峨岭粮站视察。在那里,他高兴地与在场的人握手问候,但被握手的没有一个是这个粮站的职工,由假粮站站长俞水华按照预先的台词回答总理提问。当朱总理关切地问:“你们敞开收购了吗?”俞水华字正腔圆地回答:“敞开收购了!”朱总理十分满意地点着头问:“你去年收了多少粮食?”俞“站长”满怀豪情地撒开了弥天大谎:“去年收购5000吨,而过去一年都在1700吨左右。”朱总理又问:“你这个粮站收一个乡还是几个乡的粮食呀?”“一个乡”。听到这样的话,将信将疑的总理又提出了一串问题:“这个乡有多少亩田?亩产一般是多少?总产量又有多少?”俞水华不假思索地答道:“全乡2300亩田,一年产量1.5万吨。”
当时朱镕基听了十分高兴。在后来的地方官员“狗咬狗”中披露了真相,朱总理看的粮库其实是空的,除去其中的六号仓尚储有部分粮食外,其余号仓基本无粮。为制造假繁荣,为使总理看到粮满仓,当地用4天时间,从三里、烟墩、工山、陈桥等地突击调运了1031吨粮食,前后200余人参与,仅运输费就花掉了十几万元。
有没有粮,粮仓里见。着名粮食专家袁隆平院士就怀疑我国粮仓里没有那么多粮,他建议应对粮仓进行 “微服私访”,不走官方渠道,“不定期随机抽查,才能查出真实情况。”
然而,袁隆平的这一建议至今没有认真开始过,粮食“八连增”的神话每年不断上演,不论是否有天灾,还是农民撂荒。粮食生产的规律是“一丰一歉二平”,连续八年粮食丰收都不符合农业规律了。粮食收获和贮存是否是现代版的欺骗国家主席和总理事件上演,我们不得而知。
国家粮库会不会出现虚报?只要有利可图,没有他们做不了的事情。粮库有国家补贴,虚报可以多拿钱;粮库里的粮食还可以偷偷拿到市场上,高卖低买;空的粮库还可以转作他用,用以谋利。因此,要想杜绝国家粮库不出现虚报,实在是很难的。连袁隆平都知道至少有两个地方粮库是空的,可有关主管部门却就是不知道,原因就在于“检查是世上最幸福的工作”。去检查就会被人当作“领导”,就会享受到最高待遇。而这种待遇是建立在事先与被检查者打过招呼,才能够享受得到的。事先打了招呼,就是要让人家作好接待工作,做好造假工作。这样的检查怎么能够查出问题?
在山东中部一地级城市,有家饭馆办的异常火爆。因院落大,能够停车,加上经营理念主打乡村风味,食客常常爆满。笔者也曾带学生来这里当过几次食客。在闲聊中,笔者才得知,这家连锁餐馆竟然是用该城市的粮库改造的。粮仓改餐馆,近水楼台先得月。然而,该城市市民的粮仓在哪里呢?实际上,市民家里储备的粮食也就够一两个星期的,如果闹起粮荒来,该市民难道喝西北风不成?
除了粮仓出现的空洞,管理粮仓的“粮耗子”监守自盗也不得不防。1998年,在粮食产量普遍过剩的情况下,媒体关注的焦点是国有粮食企业的体制性腐败问题,是“粮耗子”如何利用粮食保护价政策钻空子,虚报收购和储备数量骗取巨额国家拨款的。农业部的数据表明,中国粮食自给率10年来一直稳定保持在95%以上(这个数据有问题,2011年中国进口的油料作物和粮食折合起来,突破10%接近20%),粮食储备达1.5亿吨到2亿吨,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从中国的80%以上粮食自给率来看,国际粮食价格高涨对中国的影
响在短期内还不会很大,不过对于国际粮价持续上涨的趋势,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粮耗子”侵吞国家财产最拿手的办法是处理陈化粮,不进行标准检测鉴定,弄虚作假;陈化粮投放市场过于集中、粮食出库缺乏控制,冲击了好粮价格;销售陈化粮没有按规定采取竞价拍卖方式,对陈化粮用户监督不力,部分陈化粮回流到口粮销售市场及价差亏损陈化粮价格相当低廉,目前市场上陈化粮(大米)的价格一般约为正常粮食一半,每500克1元左右甚至更低,而这些本不是口粮的陈化粮被一些承揽工程的包工头购买,成为了民工们的口粮。据有关报道,陈化粮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福建等地的粮食批发市场都有销售,也有陈化粮流入本市。
“粮耗子”事件并非空穴来风。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就暴露过李培育这样的“粮耗子”。自1999年接手担任徐闻县粮食企业集团公司总经理一职后,他用10年时间让这家一度亏损严重的粮食企业年营业额突破1亿元,并“扭亏为盈、连年盈利”,他本人也成了当地有名的“优秀企业家”,还先后当选县、市级人大代表。 然而,在神奇的经营业绩和重重荣誉光环背后,隐藏的却是疯狂挤占、挪用储备粮的“粮仓硕鼠”真面目。就是在李培育的管理下,徐闻县粮食企业集团公司在2006年3月至2008年9月间擅自抛销省级储备粮、县级储
备粮合计3257万斤,销售收入2648万元,其中1631万元被挪用和挤占。
储备粮系统历来以制度严密、监管严格着称。据徐闻县粮食企业集团公司现任总经理李爵介绍,以该公司为例,储备粮销售不仅程序严格、复杂,而且操作过程应当受到广东省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徐闻县粮食局、农发行徐闻县支行等多部门的频繁检查和严格监管。
从表面上看,这本来应该是一张严密细致的“监管网”。根据徐闻县粮食企业集团公司2005年底与广东省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签订的合约,“广东省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具有监督管理徐闻县粮食企业集团公司按规定承储、轮换省级储备粮的责任”;作为合约的第三方,徐闻县粮食局则要“承担徐闻县粮食企业集团公司全面履行合同的监督管理责任”。同时,农发行徐闻县支行的监管员也要定期去现场查库对账,做到“月月有检查,次次有记录”。然而,就是这个不可谓不严密的储备粮管理机制,却未能防住李培育长达两年的擅自抛售和挪用、挤占行为。
也许读者会认为上述空仓现象和粮耗子事件都是过去十几年前的是,是老黄历,目前经过整顿,可能没有问题了。果真如此吗?让我们看最近一年来的报道:
2011年6月13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黑龙江粮食主产区兰西县调查发现,该县14个国有粮库已基本处于无粮状态。其中9个粮库已现空仓。除了黑龙江,同样的情况还在吉林等粮食主产区出现。当地粮库人士对记者表示,受多元收购主体抬价影响,直属库收粮补库受阻,部分直属出现“零库存”。
由于近年来相关粮食调控政策对于补库存没有起到太大作用,国有地方粮库库存持续偏少,或将影响我国调控粮食市场的能力。兰西县政府公开数据显示,该县目前耕地面积为216万亩。作为全国产粮百强县的兰西县,预计今年粮食产量可达到13.35亿公斤,主产玉米预计可达8亿公斤。同时,因位于哈尔滨“百公里经济圈”内,也使其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即使粮食产量将再创新高,但该县粮食局相关负责人却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因资金问题趋紧,该县欠农发行贷款已达1.7亿,目前该县14个国有粮库已基本没有粮食储备,今年也尚无收粮的计划,其中,9个粮库出现零库存。在兰西县东方红粮库记者看到,占地15公顷的院落里,除4名负责保卫的职工,看不见任何粮食的影子。同时,粮库西侧的水泥地上,大量运粮器械和烘干设备已经生锈。曾经作为兰西县四大主力粮库的东方红粮库已经两年没有收粮,目前该粮库8万吨的存储能力已被完全闲置。同时,据介绍,位于黑龙江省南部粮食主产区的民主粮库仓容在2万吨左右,加上露天的圆筒仓等储存方式,一共可储存5万吨粮食,但现已基本空仓。
在吉林省四平市,一家直属库负责人介绍,该粮库2008~2009年收购临储粮160多万吨;但是到2010年10月份,经过跨省移库、竞拍等手段,这个直属库变成了“零库存”。
由于粮库里没有粮食,出现了零库存,这也间接解释了山东某市为什么将粮库改造成餐馆的主要原因了。黑龙江、吉林两省是全国主要商品粮产区,由于连续两年缺乏资金收粮,部分国有地方粮库已经出现经营困难的情况。长此以往,将影响粮库的收储能力,进而影响到我国调控粮食市场的能力。
警惕空仓现象
评论
编辑推荐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