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保强
当我们在《“私”及“自私”的含义》中得出了自私的含义就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只考虑自己或自己所在小团体的利益或者是谋求了自身或自身所在小团体的独有利益后,我们会发现,自私只是人们在思考和谋求利益过程中所可能呈现出的状态中的一种,人们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呈现出一些其他的状态。不仅会有与“自私”相对而存在的另一种状态“不自私”,而且还会有在人们思考利益时是否会考虑到自身独有利益的“有私”和“无私”。那么,这些状态及相应的概念我们该如何来界定和解读呢?下面,我们就来做一分析和探讨。
1、“不自私”或者说“奉公”的含义
在我们明确了自私的含义指的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只考虑自己或自己所在小团体的利益或者是谋求了自身或自身所在小团体的独有利益后,“不自私”的含义当然也就一目了然了。显然,它就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不只是考虑自己或自己所在小团体的利益或者是不谋求自身或自身所在小团体的独有利益。也就是说,“不自私”指的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尊重社会利益或者说公共利益,遵守社会法则或者说公共法则。当分析到这里时,我们便不难发现,“不自私”这一概念其实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奉公守法“或者简单说“奉公”的基本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而对于“奉公”这一概念,在字典中我们虽然只可以找到“奉行公事,不徇私”的解释,只是用于形容公务人员在执行公务时不徇私情。但由于其基本内涵与“不自私”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将其适用范围由公务人员拓展至一般的人民,将其含义拓展至一般的人们对于社会利益的尊重和对社会法则的遵守,从而将原有的解释视为对“奉公”的狭义解释,而将广义的“奉公”解释为一个人在社会中对社会利益的尊重和对社会法则的遵守。当了解到这一情况时,为了使用的方便,我们便完全可以用一般意义的“奉公”概念来取代“不自私”这一概念,用它来指代相应的内容。这样一来,我们也就得出了与“自私”相对的另一个概念“奉公”。
在分析了与“自私”相对的概念“奉公”后,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与“私”字相关的另一组概念“有私”和“无私”。
2、“有私”和“无私”
“无私”这一概念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的,但与其直接相对的概念“有私”,我们却鲜有耳闻。这是因为,我们通常都只是简单地将“无私”与“自私”相对来构成一组对应的概念,而根本就没有“有私”这种提法。其实,这种在基本概念上模糊不清的做法是很不科学的,必然会导致我们在认识相应问题时的混乱和模糊不清。下面,我们就来做一分析和探讨。
(1)、“有私”不等于“自私”
在《“私”及“自私”的含义》中,我们曾分析到“私”指的是在社会范围内或者说人群中某人或某小团体所独有的利益,而“自私”则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只考虑自己或自己所在小团体的利益或者是谋求了自身或自身所在小团体的独有利益。那么,当我们说“人不是自私的”的时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在说人是无私的或者说一个人是不会想到其独有利益的呢?
显然,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这是因为,不只是考虑自己或自己所在小团体的利益和不谋求自身或自身所在小团体的独有利益,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完全不会想到或者说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可能的独有利益,而可能是其出于对他人的情感和客观条件的制约,还考虑到了他人的正当权益而不去谋求这种自身的独有利益。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其个人利己性的要求下,在面对利益时,仅从其个人情感来说,有可能也想过或者说可能也会考虑到自己可能的独有利益,只是出于其对他人的情感和顾及而不一定就会去选择谋求独有利益或者说侵占他人正当利益。例如:在分配大家都爱吃的蛋糕时,仅从每个人的个人情感角度,显然我们谁也不能保证没有人会希望给自己多分点,但出于社会整体利益或者说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我们只能是接受并认同按照一个合理的标准来对蛋糕进行公平的分配。
当分析到这里时,我们便不难发现,一个人不自私其实并不等于在他心里面就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能的独有利益或者说他是无私的,而只是他不会为了私而去损害公。换句话说,就是即使一个人在内心里存在过私或者说有私,也不意味着他必然会去谋私或者说这个人就是自私的。因为,从思想情感角度来讲,有私只是指在人的内心里考虑过私这一情况,并不意味着其不会考虑到公,而且也不意味着其必然会按照这一情况来做决定。而自私则是指仅考虑了这一情况,或虽然也考虑到了其他情况,但依然按照这一情况做决定。它们之间是有着明显差别的。
这样一来,我们也就不难发现,人们在传统上对“自私”和“无私”的认识是存在着混乱和模糊不清的,其实“不自私”并不等于“无私”,而“有私”也不等于“自私”。
(2)、“无私”的含义及其适用范围
对于“无私”这个概念,我们在字典中可以找到“公正没有偏心;不自私”的解释。对于“公正没有偏心”,显然我们可以解释为一个人在社会或者说群体中没有考虑过自身的独有利益。而“不自私”,正如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那样,其并不能被简单地与“无私”等同。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将“无私”直接解释为一个人在社会或者说群体中没有考虑过自身的独有利益。
当我们明确了“无私”的含义后,我们会发现,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于对抽象的人及人性做出评价,或者说其并不能被用来对抽象的人及人性做出概括。这是因为,我们谁也不能保证众多组成人类的个人中没有一个人会有私心或者说考虑过自身的独有利益。而只要有一个这样的情况出现,我们便不能说抽象的人是无私的或者说人性是无私的。
当分析到这里时,我们便不免会问,既然我们不能用“无私”这个概念来描述抽象的人及人性,那么还要“无私”这个概念有什么用呢?当我们结合实践来考察这一概念时,我们会发现,虽然这一概念不能用于对抽象的人及人性的描述,但可以用来对具体的人的品德及行为做出事后评价。显然,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一个人在完成一件具体的事的过程中是否谋取了其自身的独有利益,来对其这一行为做出是否无私的评价。而且,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个人的一贯行为来判断出其是否具有或者说养成了无私的品德。
3、“无私”的两重境界
在了解了“无私”的含义及其只适用于对具体的人的行为及品德进行评价后,我们会发现,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无私行为还会出现两种情况,呈现出两重境界。一种是人们在法律要求范围内所表现出的其行为的不自私,另一种则是人们在一般道义或者说道德要求范围内所表现出的其行为的无私。我们把在法律要求下的这种不自私行为称为是奉公无私,而把在一般道义或者说道德要求下的无私行为称为是大公无私。也就是说,在现实世界中的无私行为还会呈现出“奉公无私”和“大公无私”两种不同的境界。下面,我们来对其做一简单分析。
(1)、奉公无私
对于奉公无私,当然就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尊重社会利益,遵守社会法则,不谋求超越社会整体利益的个人独有利益,同时承担与自身相关的法定义务。简单说,就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不自私或者具有不自私的品德。在这一境界中,只是要求每个人恪守自己的本分,不损害他人的正当权益或者说不要去谋求超越自身正当权益的利益,同时承担自己对社会应尽的法定义务。也就是说,奉公无私就是要求人们在享受社会权利过程中,以追求和享受自身的正当权益为限度,不去谋求超越其自身正当权利的利益,同时承担与自身权利相对应的责任。
毫无疑问,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拥有各自的独立利益,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奉公无私,我们之间的独立利益就不会产生冲突,就会使我们在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真正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当然,这一情况还需要在法治到位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如果法治不到位,这一情况便可能出现暂时的扭曲,但这不能代表长久或者说一般的情况。当我们分析到这里时,我们便不难发现,其实奉公无私就是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品德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或者说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人。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一层面的无私还不能算做真正意义上的无私,只是在法律意义上的无私而已。
(2)、大公无私
而大公无私则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完全以社会利益为重,为了维护一般的社会利益或者说人类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行为或品德。简单说,就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是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社会或者说人类)的或者其具有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的品德。在这里谈到的既然是牺牲了个人的利益,那么这里的个人利益的损失,便是一种不求物质回报的付出。或者说,从其个人角度来说,其仅是从社会利益的角度出发来付出的,并不是为了个人的什么物质回报才付出的,在付出时并没有期待过任何的对其个人的物质回报,而是只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显然,在这一境界中,便不再只是简单地要求人们要承担起法定责任,而是还要承担起一些并不与自己直接相关的一般社会责任。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在享受自身正当权益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做为人类一员其所应该承担的一般人类责任。这样虽然会造成自己个人直接利益的一定损失,但却能够换回自身对人类情感的升华和赢得社会对其的尊重。显然,大公无私就是对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品德的一个完美要求,或者说是人之为人的完美要求,我们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算得上是一个高尚的人。
(3)、举例说明
在简要分析了“奉公无私”和“大公无私”的含义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区分这两种不同情况,下面我来做一举例说明。如:两个小伙伴相约在河边玩耍,在玩耍中其中一个不慎落入河中,另一个看到后赶快呼助救人。此时路过的陌生人张三和李四听到后都分别过来救人,而王五听到后则是看了看后便继续赶路去了。来救人的张三会游泳选择了下水营救,而李四则由于不会游泳只是采取了一些对救人有利和有帮助的措施。
显然,在这一过程中,在岸上呼助救人的小伙伴,尽到了自己呼救的义务,其行为应属于奉公无私。如出于怕家人责怪的原因,其并没有采取呼救措施,那便是一种自私行为。而张三和李四虽采取的措施有所区别,但都是出于一般道义或者说人类利益以及自身实际能力来帮助救人,都是属于大公无私的行为。至于王五的行为,如法律规定其有此救助义务,那么其行为便是自私的。但如法律无此明文规定,虽然其行为是不道德的,但仍属奉公无私行为,我们最多也只能是对其进行道德谴责。当然,如果其是因有其他什么特殊重要的事情要去做而没有参与救人,那则另当别论!
当分析到这里时,我们便对与“私”字有关“自私”和“不自私”以及“有私”和“无私”等一些概念做了一个较详细和系统的分析和认识。通过这些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虽然我们具体的人是可能有私的,但我们并不能说一般的人或人性就是自私的;虽然我们不能说人性是无私的,但我们却可以说某个人的行为是无私的或者说其具有无私的品格。这样一来,我们便知道了,在社会中我们不仅要成为一个奉公无私的人,而且要努力做一个大公无私的人,做一个受人尊重的、高尚的、完美的人。
说明:在完成了那篇《私及自私的含义》后,发现还有必要对这些相关的概念进行一下梳理,以使大家能对此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于是便写了此文。虽然本人做了很大努力,但由于个人所知所识及条件所限,文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现在拿出来和大家交流。欢迎大家提出质疑和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