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卫生部长陈竺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针对我们面临的多重健康问题挑战,提出调整和改变卫生宏观思路和工作策略,做出长期性,战略性安排的要求。这是一个基于科学分析世情国情,正确判断形势和趋势的决策。
高瞻远瞩,是因为这个决策高屋建瓴、定位准确。这是一个摆脱了世俗和传统“以病为中心”的思维的惯性束缚,对现实认识清醒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现实是:由生态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导致的食品、药品、饮水和职业等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传染病和慢病对健康的威胁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重,尤其是慢病对健康的危害,已经开始出现“井喷”式的变化。因此,必须解放思想,改变思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解决好卫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以适应和平崛起后国人健康的新需求。
及时到位,是因为这个决策实事求是,立足中国国情,更加注重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效益。目前社会上许多人最关心的是“看病难、看病贵”,传统的思维是“一切为了病有所医”。对此科学早就有结论:大多数慢性病病情长,治不好——既然治不好,还光治不防,岂不是越治越多?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可谓前车之鉴。美国2007年花了2万2千亿美元都没有解决美国人的治病问题,约每6人中就有1人没有医疗保险。中国人数是美国的4倍多。如果学美国,要达到“每6个人有1个没有医疗保险”的水平都要9万5千亿美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9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只有4万9千多亿美元。因此,光治病肯定要走进“死胡同”。即使加上预防也不够。高科技、工业化、城市化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使国人总体健康状况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可谓防不胜防、防不能防。只是围绕“病”开展治疗不顾其他的做法,其实是对我国有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犯罪,因为投资慢病治疗的健康回报率是极低的。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从只关心20%人的看病问题到关心以80%健康人为主的所有人的健康。
因此,我在此为陈竺部长的智慧和勇气鼓掌。中国的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国人健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与决策层是否能正视现实,客观对待以往的成绩和经验,能否与时俱进,不断改革进取密切相关。从陈竺部长的明智决策,我看到了中国卫生事业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