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最近一期刊登了长达14页的专题,报道全球的精英阶层,其中几个数字涉及到贫富分化,颇为令人深思。
全球化无疑刺激了经济发展。虽然经过了当今的“大衰退”,世界经济自冷战结束以来总体上还是经历了一个罕见的高增长期。其中打头阵的就是中国。中国长期维持着两位数的增长,30年从一个极端贫困落后的国家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这一成就乃不争之事实。但是,中国在贫富分化加剧的速度上同样是一马当先的。
不妨看一下各国基尼系数的比较。基尼系数是衡量贫富分化的一个不完美但很有说服力的指标。基尼系数中的1代表着绝对的贫富分化,即社会中一个人拥有所有财富,其他人一无所有。0则代表着绝对的均富,即每个社会成员的收入都是一样的,没有一点差别。在现实中,所有社会的基尼系数都在这两个理论上的极端之间,系数越高代表着越不平等。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到21世纪初,美国的基尼系数从0.34增长到了0.38,这基本上代表着西方发达国家中贫富分化最大的。德国的基尼系数,则在同期内从0.26增长到0.3。中国的基尼系数,则从0.26上升至0.4。相比之下,全球的基尼系数从0.66下降到0.61。
有一种说法是,市场经济必然带来贫富分化。但事实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基尼系数普遍都比较低。即使是美国,其基尼系数还是比世界的平均水平低得多。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基尼系数曾经急剧降低。这主要出现在80年代的头几年。在1980-198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在0.31以上,到1984-1985年时,跌到了0.26,之后则急剧反弹。80年代后半期社会矛盾激化,那几年也是基尼系数上涨最快的时期,四年左右的时间上升了0.1。现在很多人觉得80年代初期是改革的黄金时代,也不是没有道理。
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也许夸张了其社会的贫富分化。《经济学人》指出,在那些富裕国家,因为有着优越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穷人的消费往往高于他们的收入。比如免费的医疗、教育、低价的住房等等。而这三项,在中国恰恰是所谓“三座大山”,哪怕是穷人也都要把收入存起来,很难做到消费高于收入。这么一比,中国在贫富分化上,比西方发达国家要邪乎得多。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谓“仇富”的情绪日益高涨。主流经济学家们惊呼:这是“非理性”,是对市场经济的威胁。事实如何呢?Pew环球民调显示:高达84%的中国人,同意“大部分人从市场经济中获益”的说法,印度的这个比例为79%。这是全球两个最拥护市场经济的国民群体了。反对市场经济的社会基础,在中国实际上非常薄弱。“非理性”的老百姓似乎有足够的智慧认识到:当今的世道并非市场经济的结果。真正的市场经济,可以带来更大的社会公平。
邪乎得多的中国贫富分化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