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变味的教育,学了能有什么用呢?就是考上大学能如何?找到工作又如何……”“我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学校也不该把我们当成追求升学率的工具!”这样内容犀利的言辞,不是出现在辩论赛上,而是一名中学生在3000多名师生众目睽睽之下的激情演讲。(扬子晚报4月11日)
这是一次“意外”的演讲,是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时,这名学生在国旗下发表讲话时,悄悄将之前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换成另外一篇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老师事后批评其“言论不当,用词过激”,然而在笔者看来,“言为心声”,事先经过审核的演讲稿,其实已经不能代表学生的想法——而是把学生做出传声筒——这个由学生“有备而来”自由发挥的演讲,才是属于学生的演讲。学校认为其“言论不当,用词过激”,只不过是采用了校方的标准,认为其不符合传统的口径,也没想到精心遴选的演讲者会不按常理出牌。
临时换演讲稿,本就十分形象地印证了他在演讲中所称学校把学生作为机器。如果学生平时就能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演讲稿不要求审核,那么换演讲稿的事根本就不会发生——这是超出机器作业手册之外的动作。与此同时,教师们也不会认为其言论有多偏激。道理很简单,在一所学校里,每个学生有自由表达的空间,很多想法早已呈现,完全用不着通过这种形式来一次“爆发”。
从这名同学身上,每个教育者应该看到受教育者群体在发生转变,他们已经不再甘于做机器、做传声筒,受到摆布——哪怕是教师们认为的“优秀学生”——他们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有参与学校事务、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该给他们表达的空间。这是把他们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从应试制度中解放出来的必需。
有人对这名学生的做法表示反对,认为不应该采取过激方式,表达对现有教育制度的不满。毕竟,教育制度是很难一时改变的。这一观点有两方面问题,其一,这种做法如果站在学生自由表达的角度看,并不过激,现在被视为“过激”,是因为教育者没见过、不习惯,很多学生的正常想法,都以“过激”之名被扼杀;其二,教育制度确实很难改变,但改变的力量恰来自教师、学生,如果学生们只有对不合理的制度的忍受,改革的步伐就将十分缓慢。站在教改角度,学生勇于发表对教育制度的看法(包括毫不留情的抨击),正是用积极的方式参与到教改中来。
还有人则把这名学生视为反“应试教育”的“旗手”,这是对学生行为不恰当地“拔高”与贴标签。这名学生的行为,或许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有点“出格”,但说到底,他不过是说了自己想说的话,而且,他的发言,并不就代表其他学生也有这种想法,其他的学生完全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一个健康、多元的校园,是应该允许学生个性表达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所学校的态度。对于这名学生的发言,该校领导并没有打断、关掉麦克风;在事后也表示,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但本着宽容的态度,不会对其进行处分。这一定程度体现了学校的“风度”,不然,这所学校的做法,就给学生的演讲一个“完美”的注脚:学校正是以要求机器来对待学生。笔者所期待的是,学校根本不要对这名学生进行批评,而可以以此在学校内进行一次教育大讨论,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和想法,甚至可组织学生教育论坛,让学生主动报名,自由做大会主题发言。假如这所学校能采取这种措施,改变过去的灌输教育方式,倡导交互式、探究式教育,允许学生就某一事物表达自己的看法,就朝培养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公民方向,迈出重要一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们自然会学会思考、学会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