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第一本《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一部重要的作品,故事的主人公是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就跟大家见面的哈克贝利·费恩。哈克贝利是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他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吉姆。吉姆是一个勤劳朴实、热情诚实、忠心耿耿的黑奴,他为了逃脱被主人再次卖掉的命运,从主人家中出逃。

作品概述

哈克贝利过惯了自由散漫的流浪生活,现在做了寡妇道格拉斯的养子,成天穿挺阔的衣服,学习没完没了的清规戒律,实在令人难熬。一天,哈克贝利的失踪了一年多的酒鬼父亲突然出现,强迫儿子乘小船到一个避远林子小屋与他同住。结束循规蹈矩的生活,到林子里捉鱼打猎,自由自在,哈克贝利当然高兴。但是父亲逼他交出与汤姆平分的那笔钱财,喝醉发起酒疯时又常常打他,实在令人无法忍受。于是他趁父亲上镇卖木材的机会,先安排了一个自己被淹死的假象,然后就偷了小划子,逃到了杰克逊岛上躲了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封皮起来。

  小岛本荒无人烟,可是他却发现了华岑小姐家的黑奴吉姆。吉姆听说小姐要卖他出去,就逃了出来。哈克贝利知道帮助逃奴是违法行为。可是现在两人都是逃亡者,也就同病相怜了成了患难之交。他们知道小岛并不安全,就立即动身,乘木筏顺密西西比河漂流,希望逃离蓄奴州。为了逃避追捕,他们白天躲进岸边的树林,只在夜间出来活动。几经磨难,他们终于漂到一个大河湾,以为到了安全地,上岸一打听,这才知道他们一直在向南而不是向北漂流,所以反而越来越深入蓄奴区。他们无奈,只好听天由命。对他们来说,唯有密西西比河,唯有这小小的木筏,才是自由安全的天地。一天拂晓,有两个被愤怒人群追赶着的人向哈克贝利求救,善良的哈克贝利收留了他们,却很快发现他们是狡猾的骗子国王公爵。他们喧宾夺主,控制了木筏,一路上不断招摇撞骗,甚至背着哈克贝利卖掉了吉姆。哈克贝利知道自己孤身一人斗不过两个坏蛋,就偷偷躲过他们,前去费尔普斯农场拯救吉姆。他在那里发现买下吉姆的正是汤姆的姨夫,而且这一家人正在等待当年汤姆前来作客。所以费尔普斯太太一见哈克贝利,就误认他是侄儿汤姆。机灵的哈克贝利将错就错,索性冒充起汤姆,又赶出去截住汤姆,一起设计救出吉姆。汤姆热衷冒险,坚持按书上的惊险方式进行营救。他以自己弟弟席德的身份见了姨夫一家,然后悄悄寄出匿名信声称吉姆即将逃跑。农场里的人于是组织了起来。当吉姆失踪的消息一传开,他们就荷枪实弹地四处追捕。由于他们是真枪真打,所以把帮助吉姆逃跑的哈克贝利和汤姆吓得半死。他们慌了手脚,拼命乱跑,结果汤姆腿上挨了一枪,真正尝到了冒险的滋味。当他看见人们押回吉姆时,这才透露了事实真相:根据吉姆原主人华岑小姐的遗嘱,吉姆早已获得自由。费尔普斯太太热情地提出要收养哈克贝利,但被谢绝。哈克贝利主意已定,要到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去过漂泊不定的自由生活。

人物介绍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讲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如何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哈克为了逃避酒鬼父亲的虐待,逃到一小岛上,巧遇逃奴吉姆,两人结伴而行,企图从密西西比河上逃 马克·吐温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北方的自由州。哈克起先受反动教育影响,觉得不应该帮逃奴的忙,后来在日日夜夜的漂流生活中,逐渐被吉姆的善良无私的性格所感动,表示宁肯冒着下地狱的危险,也要帮助吉姆得到自由。他们一路上历尽艰险,遭遇民队的追捕、骗子的虐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在两人的同心协力下,所有艰险均被化解。最终,哈克在好朋友汤姆的帮助下救出了被骗子卖掉的吉姆,并得知女主人在遗嘱中已宣布解除吉姆的奴隶身份。   吉姆是个忠厚能干的黑人,但他依然避免不了被任意贩卖的厄运,他的不幸命运是广大黑奴悲苦人生的真实写照。值得肯定的是,他不再像哈里叶特·斯托笔下的汤姆叔叔那样,面对迫害逆来顺受,而是采取了出逃的对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要算是力所能及的反抗了。他还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的人,在大河上漂流时,他处处照顾哈克,尽可能不让孩子受惊受苦;当汤姆中弹受伤时,他不顾自己的安危,留在危险区域协助医生救护孩子。通过吉姆一系列高尚热诚行为的描绘,作品告诉我们,黑人在人格上不仅不比白人差,甚至在许多方面还超过了白人,由此彻底粉碎了种族歧视的谬论邪说。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小说意在表明废除蓄奴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哈克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富于正义感和叛逆精神的儿童形象。小说开始时,他虽然活泼好动,爱好自由生活,但因为长期受到种族主义反动说教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歧视吉姆,常常捉弄他,一度想写信告发吉姆的行踪。经过与吉姆同行的日日夜夜,他终于认同了吉姆,决心帮助他获得自由。小说以颇具戏剧性的笔触描写了哈克内心斗争的结果:他拿起了那封告发信说道:好吧,那么,下地狱就下地狱吧,随后就一下子把信扯掉了。这段非常传神的描写诚如作家所言,是健全的心灵(即民主理想)与畸形的意识(即种族偏见)发生了冲突,畸形的意识吃了败仗。哈克的思想转变和多次帮助吉姆渡过难关的行动,说明既然种族主义谬论连一个孩子都蒙骗不了,那么蓄奴制度的崩溃确实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表明了作家提倡白人黑人携手奋斗,共创民主自由新世界的先进思想。

艺术特色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为美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在语言艺术上具有其独特性,即口语化语言的运用。这种口语化语言的特征是:一、主人公叙述者的语言常常打破语法常规、与叙述者的儿童式思维契合、动词时态随意转换;二、其他人物语言多为土语方言,甚至俚语。《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口语化语言开创了美国小说语言的新风,对美国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封皮

这部小说也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马克·吐温创作的艺术魅力。首先,作品把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和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很好地糅合在一起,哈克与吉姆的漂流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密西西比河上和沿岸的自然景物在作者笔下也闪烁着奇异壮丽的光华,而沿岸一带的城乡生活描写则翔实真切,具体可感。这种奇妙的融合尤其体现在哈克的思想斗争中,作家既纤毫毕露地呈示了人物意识活动的逻辑轨迹,又不无幽默风趣地调侃嘲弄了宗教谬说给一个孩子造成的荒唐观念。其次,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方式,从哈克的视角反映生活、刻画形象,亲切生动,引人入胜。再次,作品的语言颇具特色,作家在广泛采用美国南方方言和黑人俚语的基础上,经过精妙地提炼加工,形成了一种富于口语化特征的文学语言,简洁生动,自然含蓄,是英语文学的范本。   在美国19世纪中期,霍桑的《红字》就具有了儿童形象作品的雏形,但到了二三十年后,在马克·吐温的两本历险记《汤姆·伊索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儿童才第一次在美国文学中以主人公的形象出现。它以儿童冒险经历为线索,透过一个十三四岁孩子的眼睛,描写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腐朽和奴隶制度的罪恶。小说中生动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和诙谐幽默的言语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不同凡响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创造性使小说成为一部杰作。因此,海明威说: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即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在它以后,都不曾有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   综观整部作品,发现其中的儿童形象有很突兀的特点。在文本的宣读过程中,不难发现,那就是作为小说主人公的哈克,有异于以外传统文学中成人形象的特殊文学形象,有着成人的眼光无法诠释的特性---就是他的童性。他用他那双童话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当他睁开清澈的双眼看到的世界和他从幼儿时代就深烙的童话世界相差如此大时,他会用他童话里的心去分辨是是非非,去思考……直到他发现世界是如此的混沌不堪,于是他的探索逐渐的转变为逃避,通常他会以拒绝成人世界的文明、向往没有开发的自然来作为逃避的方向,他的这种反抗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一条界线,就很微妙的转变成他对于成人世界的反抗,他也很希望能通过他的反抗来改变这个世界的混沌和黑暗,这种试图常常在成人世界的重重压力之下,瓦解,要么被同化,要么被吞噬。但是这种探索和反抗从来没有断过,在一代又一代的儿童身上重续,也许有一天,他会改变这个世界的色彩,让世界折射出属于太阳的光彩……   一百多年来,这部小说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专家们也好评如潮。英国诗人艾略特认为哈克的形象是不朽的,堪与堂吉诃德、浮士德、哈姆莱特比美,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称颂它是我们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本书

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1835-1910)原名塞缪尔·朗荷思·克莱门斯,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家,自幼成长于密西西比河畔,以水手的行话马克·吐温为笔名发表作品。马克·吐温的作品以讽刺见长,他不仅尖锐地讽刺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还嘲笑欧洲封建残余与宗教愚  马克·吐温

昧。他的幽默、独特的文字表述是对美国文学的贡献。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从思想到技巧都有许多创新。小说赞扬了男孩哈克贝利的机智和善良,谴责了宗教的虚伪和信徒的愚昧,同时,塑造了一位富有尊严的黑奴形象。马克·吐温以写男孩历险故事及抨击人性的虚伪著称于世。由于他的创作源于他的平民生活,他被称作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马克·吐温享有盛名,主要归功于《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前者以汤姆为故事中心,以儿童为主要读者,是儿童文学的经典;后者以哈克贝利为故事中心,以成人为主要读者,思想内容更深刻,艺术风格更独特,是作者美佳之作,也在世界文学名著之列。海明威曾说:所有美国现代文学皆起源于马克·吐温的一本书,名叫《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前所未有的最佳之作。这部小说把现实主义的细致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抒情描写紧密结合,把人物心理的剖析和幽默风趣的想象紧密结合,自然而又生动地展现了美国南北战争前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既歌颂了追求自由的决心和毅力,也赞美了良知战胜社会偏见,还揭露了宗教礼法和奴禁制度对人性的扭曲。浓重的乡土气息,丰富的南方方言,流浪汉小说的结构形式,天真儿童的视角,幽默的调侃,尖锐的讽刺,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充分表现了马克·吐温无与伦比的艺术造诣。这部小说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里程碑,对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学价值

哈克对于文明的教育是简单的逃避了,但是他依然没能逃脱成人的喧杂,他那酒鬼老爸的叫骂声、鞭打声也是成人声音的一类,仍然掩盖着哈克内心真实的声音,所以他在周密的计划后,不引发正面的冲突,诈死逃离了那个小木屋。这也是哈克无声的抗议的一面。   哈克想通过拯救来实现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理想,哈克要拯救的黑奴杰姆,是和文明世界所不同的纯真的人,是当时所谓文明的白人世界所坚决否认的阶层;这是他对于所谓的文明的成人世界的一种反抗表现。但是最终,哈克拯救杰姆之后才发现,杰姆已经不是逃跑黑奴,是个自由人  图书《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封皮了。  

小说结尾哈克又回到了这个文明社会,但却一心向往美国西部的生活,但想象中的西部并不存在了,无形中这个西部相当于绝望,那个连孩子幻想的自然的地方都被成人开化了。儿童对于成人世界也就是定义中的文明世界的理解,是用他们儿童的眼光来分析得出的。他们试图以自己微弱的力量来表达些什么,改变些什么,但是最终都只是无声的抗议,导致他们的绝望。儿童也将走过他们儿童的那一年龄段,成为下一个时期压制儿童的成人,历史在反复,这其实是整个人类文明造成的。这种探索、逃避本身就伴随着反抗,这种反抗在绝望的同时往往又留有一线再探索、逃避的希望,因为这个世界永远都会有儿童存在!综观整部作品,发现其中的儿童形象有很突兀的特点。在文本的宣读过程中,不难发现,那就是作为小说主人公的哈克,有异于以外传统文学中成人形象的特殊文学形象,有着成人的眼光无法诠释的特性---就是他的童性。他用他那双童话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当他睁开清澈的双眼看到的世界和他从幼儿时代就深烙的童话世界相差如此大时,他会用他童话里的心去分辨是是非非,去思考……直到他发现世界是如此的混沌不堪,于是他的探索逐渐的转变为逃避,通常他会以拒绝成人世界的文明、向往没有开发的自然来作为逃避的方向,他的这种反抗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一条界线,就很微妙的转变成他对于成人世界的反抗,他也很希望能通过他的反抗来改变这个世界的混沌和黑暗,这种试图常常在成人世界的重重压力之下,瓦解,要么被同化,要么被吞噬。但是这种探索和反抗从来没有断过,在一代又一代的儿童身上重续,也许有一天,他会改变这个世界的色彩,让世界折射出属于太阳的光彩……   文章中哈克正处于青春期结束(1~21),这一年龄段的特殊的社会群体。按照传统,人们并不把儿童看成社会群体的正式成员,认为他们是一类没有个人身份的雏形成人,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其实在呀呀学语时他们就喜欢用不同的表情和音调来表达他们心中的想法。在每一处、每一刻,儿童都有他们的声音。

(一)童话里的声音首先一直伴随着儿童的是童话里的声音,那是一种追崇真善,向往自然的生声音,直到儿童被成人世界同化,那么童话才将被同化,成为现实的演绎。清脆的童声才将被糟哑的声音掩盖……哈克也不例外,他崇尚自然,他觉得在树林里听这自然的声音,睡得才是最安稳的,穿上我原来的破衣烂衫,重新躲到我那只装糖的大木桶里,自在逍遥、心满意足。这就是他潜在意识里喜欢的声音,这才是童话里的声音,这才是真实与自然的声音。   

(二)内心的声音其次,在执着的童话声音的内心又是怎么样一个心境,又发出怎样的一个声音,这个内心的声音就是儿童本身面对社会的一个理解态度和对于社会的渴望。哈克是个酒鬼的儿子,经常遭受酒鬼父亲的毒打,他习惯在自然中睡觉,天气不太冷的时候,我经常溜出去睡在林子里,那样我才睡得轻松些。喜欢吃泔水桶里的饭,在泔水桶里就不一样了,所有的东西都混在一起,汤汤水水一搅和,那味道才会更好。在寡妇收养了他后,虽然他开始接受正常生活的一些方式,但是他接受的很勉强,那种处处讲规矩的生活,对于他而言就是一种受罪,在哈克的眼里一举一动都要讲规矩,那日子叫人没发过。等他实在受不了那份罪的时候,他就溜走,换上原先的那件破衣服,又钻回到那个盛糖用的大木桶去住了。哈克向往自然的生活方式,喜欢探险。在哈克设置了自己被杀的假象之后,他开始寻找自己的空间,在路途间遇见黑人杰姆,在当时的法律和正统教育下发现逃跑的黑人不举报主人家是一种罪过,哈克在不断的受着内心的煎熬的过程中,几次几乎举报杰姆逃跑的事,但是在历险的过程中他发现杰姆的善良和友好,同时发现所谓文明世界和上流世界的肮脏、虚伪、罪恶。在这个过程中,哈克逐渐走向成熟。哈克的冒险历程权势一种无意识的探索,也是他内心的声音指引所向。他的探险其实就是一种在内心声音指引下追求自由,接近自然,摆脱文明的束缚的一种探索过程。    

(三)试图发出声音然后,当内心的声音积压到一定程度,总想能发这个内心的声音发出声来,这就是从探索走向反抗的一个过程。哈克在历险的过程中看到两岸形形色色的所谓文明人的生活,大河上经常漂浮着尸体;到处是公爵”“国王式的骗子;贵族出身的南方旧派格蓝奇福德家族与谢泼德森家族因一件小事就大打出手,两家几乎全部死在野蛮的相互厮杀中……这一切都是哈克在游历中亲身经历的。他看着人类社会的种种罪恶,对比黑人逃奴杰姆的忠厚、善良与真诚的关心。杰姆在和哈克走散后,焦急的寻找哈克,以为哈克被水冲走了而嚎啕大哭;为了三百美金试图抓住杰姆的女人,虽然因为那笔金钱的诱人而试图抓住杰姆,但是她还带着温柔的光芒,对于哈克男扮女装的包容;这些都让哈克感觉到了人类社会的微光。他的试图帮助黑人杰姆逃跑的想法正是他通过对社会的一种思索得出一个决定,也是由探索走向反抗的一个决定的过程。这正是哈克试图发出他内心的真实的声音的一个表现。   

(四)无声的抗议最后,儿童的无意识的逃避行为,在某一个层面上来讲,其实是他们反抗的一种方式。在他们试图去发出内心的声音的情况下,面对着周围世界到处遍布着嘈杂的成人声音,他们的声音显得十分的微弱,他们在潜意识里就会以逃避这样的无声的抗议作为他们反抗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们在无声的过程中,希冀可以走出这个嘈杂的成人世界,到一个属于他们,没有干扰的世界去发出属于他们本身的声音,那个地方就是没有成人世界存在的自然。在这个反抗的途中,儿童往往采用各式各样的逃避方式来以示他们的抗议,无论他们的方式是怎么样的,由于他们在社会中的姿势太微弱,都只能是无声的抗议。哈克在寡妇的教导下,也能每天都读圣经,虽然他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他甚至弄不清为什么要去天堂,只要能和好朋友汤姆在一起就好;也在餐前餐后都祷告,虽然他不相信上帝真的能实现人们的愿望,起码上帝就没有实现他一直想要有杆钓鱼杆的愿望;也能读懂华盛顿将军和战争的故事;也能去学校上学,认识几个字,并因为学习好而得了一张用蓝黄两色画着个牧童赶着几头牛的图片。但是哈克觉得穿着新衣服他象是被绑住手脚一样,在他那个酒鬼父亲把他带走,住到一个岛上以后,他反倒很快的适应了那个地方,喜欢上了那里的生活,除了鞭子那部分。每天舒服地躺在那儿抽烟、钓鱼、不必读书,不用做功课,就那么懒懒地、痛痛快快地过日子。两个多月过去了,我的衣服已经烂得不成样子,……我再也不想回去了。……总的说来,在林子里过的真是一段美好时光。哈克的这种意识其实就是逃避成人社会的文明教育,逃避教育,虽然是在他那个酒鬼老爸的逼迫下逃学的,但是他却怡然自得。哈克对于文明的教育是简单的逃避了,但是他依然没能逃脱成人的喧杂,他那酒鬼老爸的叫骂声、鞭打声也是成人声音的一类,仍然掩盖着哈克内心真实的声音,所以他在周密的计划后,不引发正面的冲突,诈死逃离了那个小木屋。这也是哈克无声的抗议的一面。哈克想通过拯救来实现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理想,哈克要拯救的黑奴杰姆,是和文明世界所不同的纯真的人,是当时所谓文明的白人世界所坚决否认的阶层;这是他对于所谓的文明的成人世界的一种反抗表现。但是最终,哈克拯救杰姆之后才发现,杰姆已经不是逃跑黑奴,是个自由人了。    

小说结尾哈克又回到了这个文明社会,但却一心向往美国西部的生活,但想象中的西部并不存在了,无形中这个西部相当于绝望,那个连孩子幻想的自然的地方都被成人开化了。儿童对于成人世界也就是定义中的文明世界的理解,是用他们儿童的眼光来分析得出的。他们试图以自己微弱的力量来表达些什么,改变些什么,但是最终都只是无声的抗议,导致他们的绝望。儿童也将走过他们儿童的那一年龄段,成为下一个时期压制儿童的成人,历史在反复,这其实是整个人类文明造成的。这种探索、逃避本身就伴随着反抗,这种反抗在绝望的同时往往又留有一线再探索、逃避的希望,因为这个世界永远都会有儿童存在!长成一株旺盛的植物——谈《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生命启示

作为初始阶段的儿童,其生命形式、内在精神、独立人格等于成人不同,可以给予我们很多启示。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透过孩子的眼睛观察世界。哈克是那样的任意妄为、胆大包天,激发出了无穷的生命力,唤醒了我们那几乎被遗忘了的最初的梦想。

(一)自由萨特存在主义的首要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这就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这就意味着上帝已死,人是由自己创造的,人有选择的自由。哈克·费恩最受不了的就是规矩的约束,他带着一颗好奇心去做他能想到的事而不顾社会规则,比如他带着孩童的天真善良和游戏的精神为吉姆逃脱追捕出谋划策,漠视当时根深蒂固的奴隶制,虽然帮助别人的黑奴逃跑是极其不道德的事情,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好吧下地狱就下地狱吧;他用自己的天真反观我们这个文明社会的秩序。哈克听华珍小姐所说,每天做祷告,不管要求什么都能得到。他就去祷告,要求一只鱼钩,当然不可能得到,于是便对祷告有了质疑我心想,如果人做祷告,要什么有什么,那么,为什么教堂管事威恩捞不回他在猪肉上赔的钱?为什么寡妇找不回让人偷走的那只银鼻烟壶?为什么华珍小姐不能胖起来?我跟自己说:不对,那是瞎话。”①就像作者在《神秘的陌生人》中所说奇怪,真的,你们竟会没有怀疑到你们的宇宙和其中的东西都只是梦,幻景,虚空!奇怪,因为它们都那么显然,那么歇斯底里地不合理——跟所有的梦一样……”对社会的合理性进行思索。

    这部小说写哈克巧布迷阵出逃,遇到华珍小姐的黑奴杰姆,两人成木筏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途中遇见了假国王和假公爵,感受了家族的纷争,又经历了船沉、谋杀。使得他对许多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进行思考。让我们也对反复炫耀的文明进行反思,产生怀疑。在中国,老子和庄子是反文明史始祖,老子认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过高的聪明才智创造了高度的文明,也给人世增生了这么多纷扰和混乱,所以没有过高的知识,社会才会安定。你在社会上生存的越久,越麻木,渐渐的承认了一些既成社会规范,越来越具有奴役性。而儿童,常因为无知而具有强烈好奇心。好奇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但也是最容易丢失的。人应当学会自我救赎,做个自由的人,有独立思想,独立精神,不去人云亦云,不要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要被世俗潜规则所淹没。生命是一株植物,应该让它自由生长,使它枝叶舒展,它才能焕发生命的光彩。正如作者所说无论付出什么代价,自由都是值得争取的了。(马克&S226;吐温《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

(二)冒险 每一个历险记,一以贯之的都是动人心魄的情节,哈克、汤姆等人的冒险展现出了人的野性。不安定,不断探险,寻求新的刺激。汤姆虽然两个月前就知道华珍小姐死了并且在遗嘱里宣布还黑奴杰姆自由,却对此缄口不语还要费这么大的劲儿去帮他逃跑,我要借此过过冒险的瘾;哪怕是淌过齐脖子深的血泊去——”②哈克不喜欢漫长无聊的日子,不断知道新的刺激。甚至打扮成一个小姑娘去打探自己诈尸是否成功的消息,于是我们把一件印花布衫子剪短……杰姆用鱼钩把衫子后背收紧了些,这样显得挺合身。我戴上了遮阳女帽,带子系在下巴下……我一整天这么穿着,好让自己适应这身打扮,过了些时,我觉得自己相当自在了,只是杰姆说我走路不像个女孩儿;他提醒我不要撩起我的衫子来掏裤兜。”③明知加入被识破自己和杰姆双双有危险还是勇往直前。最终还是被阅历丰富的大娘识破,哈克又编制了一串串的谎言,作者十分幽默地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冒险是追逐危险、知难而进的行为,意味着神秘和未知,此时好奇心战胜了对未知的恐惧。一个人很难抗拒寻求刺激的欲望。通过冒险行为,人类能克服叔本华所说的痛苦和无聊两个幸福的死敌。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出了痛苦,而丰裕和安定就产生了无聊,冒险能让你的精神和肉体处于紧张刺激的状态,而忽视对痛苦和无聊的体悟。其实,人类从生理上就渴望冒险,喜欢猎奇,但通过理性思考,人们又能抑制自己追求冒险快感的欲望。也许正是因为成人多了阅历,多了理性,与儿童相比他们更不敢于尝试,从而导致冒险精神的缺失。“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高峰论坛……相关资料显示,美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达23%25%,而在中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比例低于1%美国人身上带有许多野性的东西,比较明显的是海明威关于非洲狩猎的小说,还有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野性的呼唤》等。这些体现了他们的民族精神,崇尚冒险,喜欢挑战。相形之下,我们的民族向来步伐沉稳,喜欢稳扎稳打,或许应当突破一下,有点儿冒险精神,让自己更有生命力。冒险精神,不同于蛮横蛮干,而是人的胆量、胆识和胆略。

(三)做自己一个人会忘记一切,绝对所有的一切,但却不会忘记他的自我,他的本性。性格是绝对无法改正的,因为人的所有行事都出自一条内在的原则;根据这一条内在的原则,在相类似的处境之下,一个人只能永远做出同样的事情,而不可能是别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持久不衰的魅力,源于马克·吐温的叙述视角——透过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的眼精来观察世界。哈克的闪光点在于他的天真和狡黠,他拒绝改造使得他不收羁绊的人格高扬。哈克拒绝寡妇对自己的改造,他不喜欢过有规律有节制的生活,宁愿舍弃衣食无忧的生活奔向劫难重重的流浪生活。哈克的父亲虽然蛮横粗暴,但也坚守自己的个性,以他的方式生活,即便那被认为是堕落的。哈克好耍酒疯的爹收到新法官的热情招待,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父亲感激涕零当即表示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熟料,夜里酒瘾发作便逃出来,用赠与的新衣换来烈性威士忌,喝得醉醺醺回来吐得房间里秽物狼藉,还差点冻死。哈克一语道破:他呢,每回得了钱,便喝个烂醉,每回喝醉,便闹得全镇鸡犬不宁;每回闹得鸡犬不宁,便坐班房。他觉得这正中下怀——那种日子正合他的口味。”⑥这与《悲惨世界》里的囚徒冉阿让被米里哀主教的感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不同,雨果比马克·吐温更有人道主义情怀,往往采用浪漫主义的笔法,而马克·吐温的东西则更加真实。每个人都有左右别人的欲望和冲动,影响他人的生命或成为其命运的主宰着。每个人内心都有对外界这种作用力的本能的对抗——拒绝改变。人性中有些东西是天生的,旁人无法左右。每个人心中都有快地方是属于自己,旁人无法涉足。处于理性的思考而具有的性格是不稳定的,易变的。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人,不外是自己造成的东西。”“人的唯一希望是在他的行动内,行动是使人活下去的唯一事情。汤姆为了自己行侠仗义的理想做了许多事情,成立汤姆·索亚强盗帮。虽然是小孩子的游戏看也组织的相当周密。不管是否成功,至少他尝试了。马克·吐温的一句震撼人心的话是:不要放弃你的幻想。当幻想没有了以后,你还可以生存,但是你虽生犹死。其梦想的化身在《哈克》里的杰克逊岛。梦想的桃花源因得不到而更加美好。人的生存境遇不尽完美,梦想常常被压抑,当前所作的往往不是你当初的梦想。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对你所作的日益熟悉,棱角渐渐被打磨光了,你努力地不断改变着自己。意念,可以是服从自己的意愿而为,也可以是强迫自己违背心意而产生……容易改变的只是外在罢了,本性和这有本质的区别。比如你可以强迫自己不喜欢某一种颜色,甚至强迫自己不喜欢所有颜色,但是——你不能强迫自己失去喜欢这种感觉。……旁观者的看法是重要的,也是一个标准,但如果你能让本心认同自己的意念,那么旁人再说什么你也不必管。”⑦有谁有勇气,使自己长成一株旺盛的植物,符合自己本性自由的生长,尽管它是多么的不合时宜。到那时,躯壳内才有一个灵动的自己,在且歌且舞且思且行。

注:本文来源百度百科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