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许冠南,杜健:《网络嵌入性:组织学习与创新》——阅读摘记


简评:本书研究的内容是基于当前学术热点的研究成果,对于原有的理论争论从实证的角度给予了更加令人信服的解释。美中不足的是,书中提到了资源基础观,但并没有进一步运用该理论做深入的实证检验分析。然而这也为后人的研究留下了一个空白。鉴于本人也在做类似的研究,在此仅以愚见示人。有关关系理论延伸到企业资源,即资源依赖后,可以借助于空间计量的方法进行相关实证研究。这在理论上表现则更进一步,方法上也结合了当前的热点研究。此外,个人认为空间计量、尤其是空间统计更能直观的反应现实,而不是局限于N多假设。故,不失为未来相关研究的方向。——限于今后鄙人或将一段时间内、或永久淡出这个“圈子”,仅提出此设想,供业内人士、专家、学者参考。献丑咯!

——韩雪亮

以下为读书时对理论部分的摘记:


在网络化时代,企业从单纯的对立竞争走向了竞争合作,企业只有通过在网络中不断开展学习和创新活动,才能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值此世界制造业范式转变之际,中国企业必须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战略契机,积极主动地加速融入全球制造网络中,而这些都迫切需要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指导。因此,如何在全球制造网络中建立与管理网络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吸行为,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成为企业联盟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已有的理论研究虽然勾勒出了网络资源的特性及其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但对于企业在网络中的关系嵌入性是通过怎样的机制作用于企业绩效,尤其是技术创新绩效的,却众说纷纭,形成了“嵌入性悖论”,相关的实证研究亦较为缺乏。

(其主要结论如下):
一、企业在全球制造网络中的关系嵌入性对其技术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其中企业间的信任、信息共享及共同解决问题等要素均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二、关系嵌入性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有间接作用,这种作用通过探索型学习的传递而产生。具体而言,企业间的信任能通过促进新知识获取和新知识应用,进而正向影响技术创新绩效;企业间共同解决问题能通过促进新知识应用,进而正向影响技术创新绩效;此外,企业新知识的获取能够促进对新知识的应用。
三、企业在上、下游网络中的关系嵌入性能对企业探索型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之间及与下游客户之间的信任、信息共享、共同解决问题能促进企业新知识的获取;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及下游客户之间的信任和共同解决问题对新知识的应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四、在关系嵌入性影响探索型学习的机制中,环境动态性发挥正向调节作用,高度动态的技术与市场环境能够促进关系嵌入性对探索型学习的影响作用的发挥,企业所处行业的技术环境动态性越高,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信任和共同解决问题这两要素对新知识获取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市场环境动态性越高,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任和共同解决问题这两要素对新知识应用的促进作用越显著。

传统的资源观认为,带来竞争优势的异质性资源来自企业内部(Barney,1991)。而随着制造业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及全球制造网络的形成,企业不再只是依赖于对稀缺资源的占有,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只是的创造来获取竞争优势(Larsson,1998)

企业网络理论认为,企业的异质性资源不仅仅来自企业内部,而且来自企业外部,即企业嵌入的网络。企业除了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以外,其关键性资源还可通过企业外部实体之间各种形式的联系获得,企业间的各种联结能力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关系租金和竞争优势(Dyer,1996;Dyer & Hatch,2006)。所以,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所拥有的资源,而且取决于嵌入在各种关系网络中的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各种资源与能力(Dyer & Singh,1998;Gualti,1999)。传统企业组织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个体研究方法”也日益为“关系研究方法”所取代,企业的行为和绩效可通过研究企业所嵌入的网络关系得以阐释(Baum & Dutton,1996;Gulati et al.,2000b)。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关于企业资源、行为及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把视角由企业内部延展到企业外部网络,并对网络嵌入性影响企业绩效的问题展开了热点研究。企业嵌入在网络中的特性制约着企业对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进而影响着企业的行为,最后这种影响会给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带来差异(Mowery & Oxley,1996;Dyer & Singh,1998;Dyer & Nobeoka,2000;Rowley et al.,2000;刘雪峰,2007)。其中,结构嵌入性中的结构空洞、网络中心性等战略资源性资源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这一点取得了共识(Burt,1992)。关系嵌入性强调联系强度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企业在其所在的网络中的关系嵌入性通过怎样的机制作用于企业绩效,尤其是技术创新绩效,却众说纷纭,(Granvotter,1973,1985,1992;Wellman & Wortley,1990;Dyer,1996;Powell et al.,1996;Uzzi,1997;Kansson & Snehota,1998;Petersen et al.,2000;Anderson et al.,2002;McEvily & Marcus,2005),同时也缺乏相关的实证检验。

根据市场机遇这些企业再与具有互补能力的其他企业结成联盟,即形成了一种“半企业、半市场”的新型组织形态,被称为“中间组织”、“组织间合作”等。这些组织形态介于市场组织和科层制度之间,并集合了两者的长处(Thorelli,1986;Johanson & Mattson,1987;Jarillo,1988;Zenger & Hesterly,1997;Garney,1998)。企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既可以减少市场存在的交易费用,又克服了随着纵向一体化扩展而产生的组织费用,实现了交易费用的降低。

Gomes-Casseres(1996)明确指出,处于网络中的企业能够获得两方面的竞争优势:一方面是基于网络的优势(networks-based advantages),其取决于企业在网络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是基于企业本身的优势(firm-based advantages),取决于企业自身能力的大小,及其在网络中所发挥作用的大小。

Gulati(1998,1999)研究了企业网络资源在企业网络形成中的作用,指出网络资源存在于企业间的网络之中,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Dyer & Singh(1998)提出了关系观(relational view),指出企业间关系是理解竞争优势的重要分析单元,企业的关键资源可以超越组织边界,嵌入在企业间的资源和惯例中。他们识别了组织竞争优势的四大来源:基于特定关系的资产(relation-specific assets)、知识共享惯例(knowledge-sharing routines)、互补资源或能力(complementary resources / capabilities)以及有效的智力(effective governance),认为它们都是超额利润,即关系租金的来源(Dyer & Singh,1998;Dyer & Nobeoka,2000)。
2000年,《战略管理杂志》(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推出了《战略网络特刊》(Special Issue:Strategic Networks),学者们围绕“网络的出现真的能够影响公司绩效吗?”进行了探讨,标志着网络资源作为企业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了广泛认可,网络资源观在学术界达成了基本共识(Gulati et al.,2000a,2000b;Kale et al.,2000;Anand & Khanna,2000;Ahuja,2000a;Dyer & Nobeoka,2000;Afuah,2000;Kogut,2000)。

Lin(1990)区分了社会资源和社会资本,认为社会资源是在社会网络中嵌入的、可摄取的,而社会资本则是从社会网络中动员了的社会资源。他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的三大假设:①地位强度假设——人们的社会地位越高,摄取社会资源的机会越多;②弱关系强度假设——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越大,通过弱关系摄取社会资源的几率越高;③社会资源效应假设——人们的社会资源越丰富,工具性行为的结果越理性(Lin et al.,1981;Lin,1990)。

结构洞理论代表者Burt(1992)用结构洞(structure hole)研究了结构、位置对行为者的影响,对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行为提出了新的社会学解释。他认为,竞争优势不仅是资源优势,而更重要的是关系优势,即结构洞多的竞争者,其关系优势越大,获得较大利益回报的机会就越高。任何个人或组织,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保持和法则优势,就必须与相互无关的个人和团体建立广泛的联系,以获取信息和控制优势。

伴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密切,企业网络成为企业面对新的竞争环境所必不可少的获取资源的渠道(阮平南和武斌,2007)。

企业网络的定义——基于关系的角度
企业网络是彼此独立的企业通过合作协议连接起来的集合体(Gomes-Casseres,1994)。
网络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从事重复的、长期性的交易关系的企业的集合体;它们之中没有法律意义上的组织权威对交易中出现的纠纷进行仲裁和调解(Podolny & Page,1998)。
企业网络是公司之间相互交换、共享、联合开发产品、技术及服务的一种资源行为,其动机和目标各异,具有多种形式,跨越了水平和垂直的组织边界(Gulati,1998)。
企业网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企业为了相互的经济利益而进行商业活动的长期合作协议(Tsang,1999)。
企业网络中的两个或两个独立的企业通过联合必要的技能和资源,而不是单独行动或者兼并这些业务来承担项目或者特定的市场领域中的开展业务(Dussauge et al.,2000)。

企业网络的组织形式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演化的过程。企业网络的形成经历了长期契约、组织间联系、中间组织、网络组织这一连续的发展过程,这种连续性正是基于对企业组织的战略分析方法,从双边企业层面到多边企业层面再到网络层面的转变而发生的(刘雪峰,2007)。

企业网络的属性:
连接强度(strength of a tie):可以通过“在某一联结上所花费的时间、情感投入程度、亲密程度(相互信任)以及互惠性服务等的综合”来加以测量。强联结是那些经常发生的、持久和充满信任的关系;而弱联结是指那些偶尔发生的、疏远的关系(Granvotter,1973,1985;Krachard,1992;Hansen,1999)。
密度(density):指网络中企业联结的稠密程度,借鉴了Burt(1992)的结构洞理论,可以用冗余程度或者非冗余程度来测度。联结的非冗余程度可以用公式“(潜在可能联结的数量-实际联结数量)/企业数量”来计算,非冗余程度越高,企业的结构洞优势越显著(McEvily & Zaheer,1999;McEvily & Marcus,2005);而另外一些学者则用“实际联结数量/潜在可能联结的数量”来计算网络冗余程度,冗余程度越高,表明企业所在网络是个紧密联系的网络,如果低,则表明企业所在的网络联系较为松散(Rowley et al.,2000;Echols & Tsai,2005)。
网络集中度(centralization of network):指一个网络中的关系集中于一个或几个中心企业之程度,表示网络重心的特定(Freeman,1979;Wasserman & Faust,1994)。
接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表示一个企业在网络中的自主程度,可以用一个企业与企业网络内其他所有企业联结的距离之和的倒数来表示。接近中心性高,意味着一个企业可以接触到网络中的许多企业,并因此相对地不受其他企业的控制(Freeman,1979;Powell et al.,1996)。
以上各企业网络属性表征了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地位极其与网络中其他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属性体现了企业个体所拥有的网络资源及其行为受到企业间关系及网络结构的影响,都可以看做是企业的网络嵌入性特征的一部分(Granvotter,1985;Uzzi,1996)。

但是,由于企业网络理论研究热点的分散和以及研究方法的混乱,企业网络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梁浩,2006)。

Polanyi(1994)首次提出了“嵌入性”这一说法(Granvotter,1985;Portes & Sensenbrener,1993;Barber,1995;Uzzi,1997;Dacin et al.,1999)。Polanyi(1994)认为,“人类经济嵌入或缠结在经济或非经济的制度当中,非经济制度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分析经济的有效性时,宗教和政府可能像货币制度或减轻劳动力强度的工具与机器的效力一样重要。”
但是Polanyi(1994)所认为的市场经济的非嵌入性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其所提出的嵌入性思想在当时也并没有引起其他学者们的主意。直到20世纪80年度,White(1981)指出,理解市场问题的关键因素必须从行为人所处的社会关系重去寻找。1985年,其学术Granvotter重新对嵌入性进行了阐述……提出,人类行为嵌入在具体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之中。这种观点同样适用于对经济行动的分析,可以用经济生活的信任和欺骗以及市场和等级两队概念来分析经济行动的嵌入性问题。无论在工业社会还是在前工业社会,嵌入性始终存在,知识在各个社会中嵌入的程度与方式有所不同。网络嵌入理论的要点在于,不管从何种角度出发来研究经济现象,都必须考察经济行动者所处的社会网络,以及个人或群体之间的互动。
网络嵌入性是指工业社会中的社会结构与经济进行交互作用,经济行为受网络中行为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整个网络属性的影响(Granvotter,1992;Gulati,1998),它可以涉及网络的经济与社会属性的各个方面。

对网络嵌入性最初始、最传统、最主流的分类,便是将其分为关系嵌入性(relational embeddedness)与结构嵌入性(structural embeddedness)。

关系嵌入性或网络联结观(cohesion perspective on networks)研究的主要是关系要素即网络参与者间相互联系的二元交易关系的问题(如信任关系、协作关系等),强调直接联结作为优质信息的机制所起的作用(Granvotter,1992;Uzzi,1997;Gulati,1998,1999)。关系嵌入性的分类亦有多种,既可以分为强联结与弱联结(Granvotter,1985,1992;Rowley、Behrens & Krackhardt,2000);也可以分为业务嵌入性(bussiness embeddedness)与技术嵌入性(technology embeddedness)(Andersson、Forsgren & Holm,2002)等。
结构嵌入性或网络位置观(positional perspective on networks)研究的主要是网络参与者间相互联系的多维度总体性结构的问题,强调网络的密度、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给企业的行为和绩效带来的影响(Granvotter,1992;Uzzi,1996;Gulati,1998,1999;Nahapiet & Ghoshal,1998;Rowley et al.,2000)。
从关系与结构的维度来研究网络嵌入性,后来逐渐形成了很好的研究框架,用于分析有目的的、以经常交易为基础的关系形式以及企业网络结构的理论和经验(刘雪峰,2007)。

Hagedoorn(2006)从国家与产业环境、企业间多元网络及企业间二元关系三个层面,把网络嵌入性分为三个层次:环境嵌入性(environmental embeddedness)、组织间嵌入性(interorganizational embeddedness)与双边嵌入性(dyadic embeddedness)。
环境嵌入性包括宏观环境与中观环境两方面:宏观环境嵌入性是指在国际环境中,各国之间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企业合作关系的形成及企业未来的合作行为(Hagedoorn,2006);中观环境嵌入性则指不同的产业特点会影响企业间的合作倾向(Rowley et al.,2000;Hagedoorn,2006)。
组织间嵌入性是指企业通过参与各种企业网络所积累的经验、建立的合作关系对企业的行为及能力的影响(Venkatraman et al.,1994;Park & Ungson,1997;Anand & Khanna ,2000;Hagedoorn,2006),与前述结构嵌入性的内涵有共通之处。
双边嵌入性是指两个企业间合作的熟悉和信任程度会影响企业间现有合作关系的稳定性与持续性(Heide & Miner,1992;Ring & Van de Ven,1992;Nooteboorn et al.,1997;Chung et al.,2000;Hagedoorn,2006),这与前述的关系嵌入性颇为相似。
环境嵌入性、组织间嵌入性与双边嵌入性的划分考虑了不同层次网络嵌入性作用机制的差异及这三个层面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在当今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对网络嵌入性研究的梳理和补充。

关系嵌入性对企业影响研究小结

  主要观点   代表学者

弱联结更有助于有用信息的获取和绩效提升  Granvotter,1973,1985,1992;Lin et al.,1981;Wortley,1990;Petersen et al.,2000

关系嵌入性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Dyer,1996;Mowery & Oxley,1996; Powell et al.,1996;Dyer & Singh,1998;Dyer & Nobeoka,2000;Anderson et al.,2002;  Uzzi,1997;Kansson & Snehota,1998

环境在关系嵌入性对绩效的影响起调节作用  Rowley et al.,2000;刘雪峰,2007
p43

  通过嵌入在企业网络中,企业可以获取、整合各种资源与能力(如:Cohen & Leventhal,1990;Dyer & Singh,1998;Gulati,1999;Afuah,2000;Lavie,2007),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和知识(如:Dyer & Nobeoka,2000;Ernst,2002;Zaheer & Bell,2005;吴晓波和韦影,2005),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如:Shan et al.,1994;Ahuja 2000b;Hagedoorn & Duysters,2002;Laursen & Salter,2006),进而提升企业绩效,并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如:Mowery &Oxley,1996;Rowley et al.,2000;McEvily & Marcus,2005;刘雪峰,2007)。
而对于在全球制造网络中运作的企业来说,在企业网络中建立怎么样的嵌入关系才更有利于企业利用网络资源、构建自身能力与优势,学者们对此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结果形成了“关系嵌入性悖论”。有些学者认为,在资源传递过程中,弱联结比强联结更有力度、更为重要(如:Granvotter,1973,1985,1992;Petersen et al.,2000);有些有着认为,关系嵌入性与企业绩效呈倒U型分布,中间状态最为有效(Uzzi,1997; Hakansson & Snehota,1998),而大部分学者则认为,企业间联结关系越紧密,即关系嵌入性越强,信息交换就越频繁,从网络中获取的知识与资源也越多,从而更有利于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如:Powell et al.,1996;Dyer & Nobeoka,2000;Anderson et al.,2002;McEvily & Marcus,2005;王炯,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