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月:一个“医者”的人生


张梅月:一个“医者”的人生

 

    作者:郭市伟

    2012年3月初的驻马店,天气冰凉似水。但张梅月的心里却不平静。身为河南驻马店当地一家口碑最好的医院——驻马店专医院妇产科名誉主任,她看起来心事重重,以至于说话的声音有时匆忙得无法听清。

    3月11日,周末,这个大众享受轻松的时间,而张梅月为了事先约好的病人,放弃难得的休息,又去了医院。这天,她结束最后一位病人的手术,已临近晚上八点。此时,专医院门前的中华路,早已被闪烁的霓虹灯映射得如同白昼。站在专医院门诊楼的4楼,俯视中华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的车辆。一晃四十年过去了,曾经的街道、建筑、城市早已蜕变,而不变的是她依然没有离开这个行业,没有离开驻马店专医院。

    “妇产科是一本书,这本书越读越厚,过去我们读书时,是有些流于形式,对书的内容没有进一步挖掘,沉浸在小圈子内传阅,缺乏开放的、走出去的思想来阅读它,这很不利于我们工作。”此时的张梅月每隔几年都会有如此深刻的感悟,对这个学科也会有新的认识和突破。

成长

    建国后,中国在医学领域的发展普遍落后于西方国家,在妇产科方面差距更大。生于长于建国初期的张梅月,从小就眼见身边很多女人饱受病痛折磨,轻者失去幸福,重者不治。从那时起,她心里就开始隐藏着一个誓言:“像著名作家鲁迅一样,立志从医,减轻患者的病痛,重新营造患者的家庭幸福。”带着这份信念,1971年年仅17岁的张梅月,考取驻马店卫生学校,2年后毕业,   1974年就成为驻马店专医院的一名护士。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个充满苍白疯狂和单调沉重的年月,经历文革,百废俱兴,我国妇产科方面的发展停滞不前,仍处在建国前的水平。而此时驻马店专医院妇产科现状“设备简陋、人才欠缺”。面对当时情形,她没有思考太多,一入职,她就给自己制订了一份详细严谨的工作计划和学习计划,发誓成为一名行业专家。谈何容易?众所周知,妇产科是临床医学四大主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女性生殖器官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及防治,妊娠、分娩的生理和病理变化等。在这一系列的现实困难面前, 张梅月没有退缩。

    结合驻马店专医院当时的现实情况: "在职医生大多是建国前医学院的毕业生,随着社会发展,这些医生在业务等方面,逐渐表现出力不从心,为此,让院方领导很头疼。只有从现有年轻医生中选择培养一批新生力量,才能扭转这一现状。

    即使多年后,张梅月也会感谢那段初入职场的日子。

    她深知"30岁左右,是一个青年外科医生的实际起点,自己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仍需继续提升。"刚参加工作,坦率地说,她需要补得课还很多,还要靠自己的刻苦努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张梅月利用各种不同场合,在老医生查房、手术、会诊,病例讨论时,倾听他们的讲述,有不少知识是在学校无法学到的。那时候驻马店基本没有举办过医学报告会,逢周末,张梅月自费去郑州、武汉听医学报告会,听一个报告,只要报告中有一句话对自己有帮助、有启发。她就会穷追不舍请教报告公老师,非弄明白不可。之外,她坚持订阅《中国实用妇产科学》等杂志,学习吸收妇产科方面的新技术。

    由于张梅月的努力和付出,1977年她被推荐到河南医科大学攻读本科,继续深造。

医术

    苹果手机之所以能取胜其他手机,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这缘于苹果手机的卓越功能。

回到医生这个古老的专业,医者给患者应尽的主要的职责是治愈病痛。

    从1974年参加工作,张梅月已在驻马店专医院工作了40年。先后任妇产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医院医务科长、妇产科主任,治愈患者达50万人。

    妇产科是一门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对医生自身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有很高的要求。上世纪90年代初,张梅月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从那时起她开始主持妇产科重大手术。如2001年,驻马店汝南县一孕妇在本乡卫生院生产,因其骨盆狭窄,分娩困难,导致有子宫破裂先兆,紧急转入驻马店专医院。按照医学常识分析,如果不对其快速实施剖腹取婴手术,孕妇和胎儿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张梅月面对这一状况,当机立断,进行手术。在手术过程中,不慎将左手指割破,血流不止。为争分夺秒抢救病人,她完全不顾自己情况,待手术完毕,手术手套积血约有20ml,在场的医务人员都感动的流泪。2002年各种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张梅月成功主刀操作泌阳县农民贾小菊五胞胎手术。该手术创造了河南省五胞胎早产儿、低体重儿全部成活的新纪录,这一成绩在我国也极为罕见。2003年,驻马店专医院入住一位“四胞胎妊高症、心脏病”患者,剖宫产后,患者出现神志昏迷、重度心衰,病情十分危重。为争分夺秒抢救病人,防止病情恶化,张梅月两天两夜夜守护在病人身边,几天后母婴安康出院,患者及家属感激涕零。

    结合近年来,女性宫颈癌患者逐渐年轻化的情况,牵动着张梅月的心。为了使更多女性获取生活幸福,重现女性魅力。从2000年起,她带着几位年轻医生,一边综合分析近年驻马店专医院接受的女性宫颈癌患者病因,一边在网上收集相关女性宫颈癌患者病历资料。历经3年,写出的《年轻妇女宫颈癌临床研究》论文,先后在《中华医学》等杂志发表转摘,并在国内妇产科领域引起极大的反响。该论文经过临床验证,救治了100多名宫颈癌患者,且数万例手术无一起医疗事故。

品德

    “医者父母心”,多少反映出患者对有着"天使之美名"医生的殷殷期盼。

上世纪90年代,张梅月在省内逐渐有了民声,加之商品经济的不断繁荣,或是为生计或是实现人身价值。一部分医生开始了单干或去南方发展。1995年,南方一家医院以年薪20万元,配车一辆、别墅一套的条件聘请她。同时,河南省人民医院也重金聘请她。这些聘请,对于当时月工资只有500元的她来说,面对如此悬殊的收入差距,面对广阔而精采的职业平台,诱惑不言而喻。为此,张梅月犹豫过、动心过。

    消息传出后,很多她熟悉的农村患者来找她。她们恳切地对她说:“你可不能走啊,以后再看病我们找谁啊?”于是,她歉意回绝了他们的邀请。

    多年的辛勤努力和不懈追求,使张梅月在妇产领域形成自己良好的治愈效果,威望和名气遍及全市和周边地市,甚至安徽、上海、湖北等地的患者也络绎不绝地慕名前来就诊。作为名医,来访者太多,不少患者送她红包,但都被她严厉拒绝。

    作为妇产科现在的老人,对科里青年医生的培养不遗余力。在专业是,张梅月总是满腔热情地去鼓励他们、指点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很快地填补个人不足。经常做他们的手术指导,一丝不苟地要求他们进行操作。

    张梅月默默无闻带领妇产科践行至高无上的医德,坚持用心服务患者多年,她不求回报。但也没有被社会忘记,近几年,她先后“两次参加河南省党代会”、“荣获全国三大红旗手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受邀参加世界妇产科学术大会”等荣誉。

    步履匆匆,啼哭轻轻。多年来,张梅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生这个普通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幸福他人,温暖社会。时间过得真快,无数个转瞬即逝,张梅月的40年都流淌在驻马店专医院,倾注在那块不大的手术台上。她任劳任怨,平易近人的品质,影响、感动着许多人。夏花飘香,冬春相接;当繁花不再,当铅华洗尽。张梅月会继续研读"妇产科"这本无业页码的大书。

                                                 (作者,生于80年代、现居驻马店、小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