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2012.5.17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yc/2012/2012-05-17/66864.shtml
新丝路转载 http://cul.xj163.cn/2012-05/18/content_2050927.htm
上街去,提了一个塑料袋回来,沉甸甸的。邻居问:“买的啥玩意?”我答:“便宜货。”邻居笑笑:“什么降价商品吧?”我内心有点矛盾和为难,只好笑而不答。其实,我提了一袋书回来。这年月,说自己买一袋书回来,似乎很有些不合时宜。毛头小伙都已经不再拿书当回事,一个年至半百的人,上街去买回的是一袋书,难免有人会感到诧异和不解。所以,还是不说的好。
实际上,买回这一袋书时,我心里一路上在偷着乐。
这是一套我好多次想要买回的书,提起这事,还真是算我和它有点缘分。
这是清代大学者、大才子吴秉权编撰的《纲鉴易知录》。由于一直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总想看看那些人们称之帙卷浩繁的史书,譬如《资治通鉴》。但是,据传就连那些曾经参加过编撰这部编年体通史的人,也很少有能卒读终篇的,原因是量太大。所以,南宋时,理学家朱熹就授意他的门生根据他的观点对《资治通鉴》进行了删减和整理,模仿《春秋》《左传》体例,编成了《通鉴纲目》。到了清代,学者吴秉权又根据朱熹的《通鉴纲目》以及刘恕的《通鉴外纪》、金履祥的《通鉴前编》等书编成了《纲鉴易知录》。据介绍,毛泽东最爱的历史书中,以《资治通鉴》和《纲鉴易知录》为最。尤其是《纲鉴易知录》,从少年到老年,他终身都在读,不知道读了多少遍,并留下了大量批注。
这样一套书,我最初看到它是十几年前,在本市规模最大的新华书店的书架上。那是书店里唯一的一套,我猜想它也一定是本市市面上唯一的一套,其中一本书的外包装纸套上端的边角处已经裂了口。我翻看了定价:一百六十八元。问营业员,说处理价六折。动了几次心,都没有买成。嫌贵是一方面,主要还是是感到书的内容太多,担心是否读得下来。后来写几篇涉及到书中史料的文章时,竟然跑到书店混在人群里抄写原文老半天。想想那情景,真是有几分可笑。有一天,突然担心要是有谁买走了它,自己不就因小失大了?于是,决定无论如何将它买了。可是,料想不到,此时,新华书店内正在搬家,停止了营业,只得抱憾而归。
新的新华书店很大很气派,去逛时,特别留意有没有过去一直想买的那套《纲鉴易知录》。很遗憾,找遍了所有的角落,都不见它的踪影。
十几年后的今天,我到老街的旧书市场去看了看,竟然在一家很小的店铺里看到了这套书。其中一本书的包装纸套上端的边角依然还是那么大的裂口……就是这套书,一点没变,居然在这里找着了!问了一下价,店老板有些犹豫,说:“三十元!”我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欣喜过望地装在了塑料袋内。
在一座城市,一套书卖了十几年都没有卖动,这也许是书的不幸。然而却是我的幸运。因为,一个爱它的人终究与它结缘。这样看来,这套书又是幸运的。
我读它,不再带着任何功利思想和目的。只是想,等些年退休了,我会好好与它相伴,不紧不慢地做一点可有可无的学问。这也许是一种有别于许多人的另一种人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