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大盘短线走势出现两次回探,但至2258点随即受到主力买盘的推入转而向上回升,指数也创出反弹以来的新高2369点。本周上证指数延续了前期大盘的这种震荡向上的态势,指数在2242点以来的回升通道中缓步震荡上行。成交量的配合也较为稳健。
到本周四(4月19日)为止,上证指数的周K线是一根实体较小的阳线,收盘指数为2378点。应该讲,这样的周K线形态还是较为合理的。道理很简单:尽管上证指数从2242点回升以来已经形成了三根周阳线,但大盘的5周均线尚未完全走平。显然,上证指数要想进一步地走高,还需要5周均线予以技术上的支持。
近期大盘的主要看点,在于券商、房地产和保险等权重板块的轮番表现。而金融创新题材,则为近期房地产中相关地域板块的炒作提供了题材。
我们认为,上述权重板块的表现,对于沪深两市大盘的震荡走高是有帮助的。由于两地市场的板块权重不一样,实际上,沪市大盘与金融股的关联度更大些。而深圳市场,则更多地受到房地产板块的权重的影响。
在沪市金融板块中,银行板块已经在一季度有了不错的表现。加上近期市场对于银行“暴利”的质疑,银行板块在二季度归于相对沉寂也就非常合理了。如此,金融板块提振大盘指数的重任,就义无返顾地落在了券商和保险这两个金融分类板块上。
从业绩预期的角度看,券商板块,显然是二季度行情中最有希望的权重板块。原因很简单,今年上半年市场的相对转暖,给了券商板块在经纪业务方面相对于去年四季度业绩环比明显提高的强烈预期。而券商金融创新业务和其他中间业务渠道的大力拓展,又给未来券商的业绩稳定提供了预期明确的保障。这就是为什么一个阶段以来,我强烈看好券商板块的基本原因。
保险板块对于指数提振的意义也是比较大的。毕竟,只要资本市场出现机会,保险理财产品的收益性机会也就会大大提升。但相比券商板块而言,保险板块的业绩提升力度和弹性,显然要弱一些。
房地产板块热度的提升,主要得益于银行在3月份的信贷投放额度增加以及房贷利率下调这样两个题材的刺激。本来,这个板块还是走得相当理性的。市场资金的方向,也主要是针对流动性相对比较好的大中型房企。但是金融创新概念的拔地而起,使得原本相对有序的板块资金流向产生了突变。市场出现了炒地图的非理性行为。无论估值和业绩预期是否靠谱,凡是按上个“金融创新”的头衔,就是一通乱炒。显然,游资的炒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市场的有序波动。板块出现明显分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实际上,除了券商板块外,另一个我比较重视的板块就是基建板块了。其内涵主要包括水泥、建材和工程机械。当然,这个内涵,未来也可以逐渐地向铁路建设和核电等行业上延伸。
我之所以对基建板块很感兴趣,主要原因仍然是基于对我国经济基本面的分析。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GDP的拉动,最主要的就是靠所谓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外贸。这三驾马车中,由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转型,我们当然希望消费和外贸这两块能够多起作用。
但是,外贸这匹马,我们显然是力不从心的了。原因就是:欧美等经济体为了其自身的利益,普遍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我国外贸同比下降将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所以,我们是指望不了外贸这匹马能够对GDP有多大的拉动作用。
消费这匹马,一直是管理层努力加以鞭策的。但是,由于医疗、教育、住房等重大社会问题的存在,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老百姓无法免除相应的后顾之忧。即便是一个住房问题,已经做房奴的,每月为银行辛苦打工。尚未做房奴的,等着房价下跌。干什么?还是想冲进去做房奴。这消费,怎么能够在短时期内拉动得起来?
既然外贸和消费者两匹马无法更好地拉动GDP,经济这辆马车的拉动,还是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投资这匹马。我们注意到,管理层在近期的一些讲话中,已经较为明确地暗示了适当加大投资力度这样的话题。如此,去年一度停顿的铁路建设、核电建设等基本建设的投资,很可能被再度提上今年的工作议程。
从一个阶段以来的PMI等数据情况看,我国经济的回暖,仍然处在荣枯警戒线附近。要确保经济的适度回暖,必须适度加大货币的投放。因此,M1M2的同比稳步回升就是一个确定的预期。货币政策在实际上的适度宽松是必定无疑的。公开市场操作也好,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也好,甚至下半年利率的不对称下调等,都是题中之义。
在这样的经济格局下,作为反映经济预期的晴雨表,证券市场的稳步回升和震荡走高,也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尽管上市公司的经济状况仍然有待改善和提高,市场也经常会在经济状况能否明显改善的犹疑中反复徘徊,但证券市场在一定区间内的震荡走高仍然是个大概率事件。
(本文是为辽宁财经第一刊《财富魅力》撰写的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