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通过跟人与他人的关系,来确定自我价值,这一点跟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如基督教西方文化中的"博爱",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只不过西方更强调个体的主体价值的实现,在个体内在精神的自我完善方面,西方人本主义和中国儒家思想也是相通的。修身,是作为君子的行为习得和自我从外部形态到内在精神的修养和化育,这也是一种人本文化的东西。现代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则强调由知识、教养、博爱精神所建构起来的理性,作为人性的核心部分,这些文化精神在其根本之处都是相通的。重新认识本土文化,寻找与他民族在精神内核中的相通性,并相互补充其不足,这是文化生生不息的驱动力。
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必须要有普适的、内在的价值核心,以及终极的价值指向。没有这些东西,文化必将沦落为虚空。急功近利的文化传播活动,仍然是一种政治或文化的功利主义在作祟。多少年来,至少是从近代以来中国人已经吃了不少这个苦头。搞一个东西好像很有用,一旦效用不明显,就立即抛弃,再换一个。无论是个人还是社群,还是整个民族至今依然缺乏稳定的、有效的、相对恒久的价值核心,更多是一些临时的替代品。缺乏共同的、整体性的价值核心的认同,文化传播又能传播什么呢?今天传播这个,明天传播那个,最终曲终人散,留下的将还是一片精神的空洞。在这些问题上,人文知识分子首先应该担当使命。
终极的价值指向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