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与我们息息相关,食品不良事件频发,让人不知吃什么安全。当吃食物后身体出现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食品安全出了问题,是不是不良商家把假冒伪劣食物销售给了我?食品安全固然重要,可是我们想过没有,我们的饮食习惯也很重要,同时我们的一些习惯是不是助长了一些不良商家掺杂使假?造假售假?
一、食品供应的现实情况
1、食品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食品或者说食物是我们赖以生存必须条件,按照我国膳食指南推荐,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油脂类不超过25克;奶制品、豆制品以及鱼禽肉蛋330克左右(即蛋白质约100克);水果和蔬菜类500-700克;谷类约要300-500克,也是我们最不可缺少的。通过进食这些食物为我们提供脂肪、蛋白质、淀粉、维生素、矿物质等,从而提供我们日常活动所需能量。对于一些特需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运动员、孕妇等,又有一些特需要求,虽然品种不同,营养素要求不同,但是食物是必须的。
2、食品浪费惊人。一方面是显性的浪费,一个仍处在发展中的大国,奢华浪费之风蔓延,学者警告仅餐饮业一项,我国每年就要倒掉约两亿人一年的口粮。2012年4月19日央视《新闻1+1》披露,我国每年浪费800万吨食物,足够2.6亿人吃1年。另一方面是隐性的浪费,每天并不需要吃那么多荤菜,却一定要吃。以春节为例,如果以每道菜都吃100-200克来推算,一道年夜饭按6个菜来算,一个人吃下的热量为1612卡,超过一个体重80公斤的成年男性一天摄入应需热量,另外还饮用高热量的酒。而在酒店吃饭时,在餐厅重油重盐的加工下,哪怕只是仅吃掉3片香肠、4-5块糖醋里脊、2块红烧带鱼、大约100克的鸡肉,热量已经达到1200大卡左右了。中国现在的饮食结构,正在暴饮暴食①。
二、我国饮食习惯正在危害我们的健康和食品安全。
1、我们当地的一些饮食习惯:一是菜必须多,不论日常工作餐还是节日宴请或婚宴至少15、6盘菜,并且分量要足;二是以荤菜为主,改革开放前以素菜为主,不是节日,很少吃荤,现在则以荤为主,春节宴客,习惯吃大块油炸肉,石桥、广发、田心、袁家等地的大块肉每块重200克左右,鸡鸭鱼肉必须全有,肉以猪肉、牛肉、狗肉为主;三是嗜酒习惯,广发、钟水等地尤为甚,干部下乡有不喝酒不谈工作之说;四是重口味,重油、多盐、嗜食辣味,有不少“没有辣椒不吃饭”的人;五是对小作坊、小餐饮、小副食的环境卫生、食品质量问题熟视无睹,只要有吃,旁边不管环境再恶劣,照吃不误,本地有句俗话“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其实全国都差不多,四川、重庆2010年曝光的火锅“老油”事件,不少消费者还认为不用“老油”有些吃不惯,今年不少火锅店,重新使用“老油”以满足消费者口味需求。
2、“病从口入”是对食品安全性一句非常经典的总结。一是饮食不洁或不安全,不但指那些肉眼看得见的不卫生、不安全,如灰尘,过期、腐败、霉变等,还包括微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化学性污染,以及人为的加入非食用物质如三聚氰胺等。二是食品营养的问题,营养过量与不足都不利于我们的健康,无论是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还是对于成年人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都是非常不利的,可以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世界卫生组织(WHO) 报告指出,和平时期健康与长寿生活方式因素占60%,包括饮食、运动、心理,其中以饮食占的比重最大。“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如肥胖、冠心病、肿瘤、骨质疏松等);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最有利于健康,也最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多吃粮食、蔬菜和水果,少吃鸡、鸭、鱼、肉、蛋、奶等”②。如蛋白质过量摄入,可出现三大并发症:高尿素氮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渗透性利尿,加重肾脏的负担,还可引起肾结石。WHO的数据提示,23%的中国人体重超过正常标准,还有7%的人属于肥胖。单调的高脂肪、高热量的食品,缺乏蔬菜、水果和运动,造成国人身体肥胖。“过去10年,国人的增长的体重几乎等同于西方人在过去30年增长的体重”③。中国青年人死亡率也比欧洲高,一项调查研究估计,中国在2000年至2030年间,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中将有22%在35至64岁之间,而这个数字在美国只有12%。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与食品无毒无害同样重要。
3、《食品安全法》中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那么食品除了无毒无害外,吃了以后对身体健康不会造成慢性危害,但是不良的饮食习惯不但会造成身体慢性危害,还助长不良商家生产假冒伪劣食品、有毒有害食品。当大家过分追求瘦肉、多吃瘦肉时候,由于供不应求,不良商家就动起了歪脑筋,猪饲料里加“瘦肉精”;本地人比较喜欢吃的油炸糍粑,一个是油的来历不清,二是油反复高温烹炸,产生致癌物3-4苯并芘,另外油炸豆腐也是如此,这是一种慢性危害。
4、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三小”),规模小、成本低,可以增加就业,百姓对这些廉价、方便的食品也存在需求,我们大多数食品来源于这些“三小”,如面条、米粉、豆腐、米酒、早餐、包子等。小作坊是县乡食品供应的主力军,占食品生产单位绝大多数,还有为数很多的食品摊贩和小餐饮店。“三小”的生产经营条件普遍简陋,环境卫生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一些不具备必要生产经营条件的人员从事着食品经营;一些不良商贩为了减低成本,购买一些劣质原料:油脂来历不明,发霉花生做月饼,做面条、米粉、豆腐时随意使用添加剂,甚至使用工业用石膏,包子包的是不可食用的淋巴结猪肉。不少小榨油作坊,加工花生油、山茶油,而花生等粮油食物最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的一种代谢产物,它的毒性是氰化物的80 倍,目前国际上公认它是最强的化学致癌物之一,在食品被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方,肝癌发病率最高。同时,由于监管职责不清——存在无人监管的现象④。
三、食品安全不能全依靠监管得来。
监督管理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必要条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们以“三小”为食物主要来源的饮食习惯时,纠正自己的不良饮食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没有需求,就没有供给,为刺激需求,供给时夸大宣传。纠正不良饮食习惯从了解健康饮食常识入手,这样既可减少资源的浪费,又可保证健康。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可以减少不良商家造假,从高消费看:如果大家都知道“血燕”并不比普通燕窝营养高,商家会造假吗?知道冬虫夏草与优质香菇木耳营养价值,保健功能差别并不大,还会有那么多人进行掠夺性的挖掘吗?如果我们少吃荤菜,多吃素菜水果,这样注水肉、瘦肉精肉不就可以少吃到吗?一天吃1000克肉,与一天吃300克肉,除了增加风险外,并不会增加任何作用。少吃加工食品,多吃初级食品,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添加剂、化学剂的摄入。植物蛋白虽不是最优质蛋白,但是污染相对少很多,100克黄豆,肯定长不出100克猪肉的,又要肉好,又要价格低,不加瘦肉精,养殖户怎么办?减少需求,就可以减少造假。尽可能的不食用“三小”生产加工的食品,而购买食品信誉好,管理规范大中型企业加工生产食品,尽量到评价高的大中型餐饮店消费。让我们通过改良饮食习惯开始,共同抵制不安全的食物,减少疾病发生。那么,从普通群众的消费习惯看,豆腐、面条、米粉我们很难拒绝,不吃肉包子可以吃糖包、蔬菜包,但是豆腐、米粉是我们的必须食品,当然这些只能寄希望于监管部门了。
①网易《暴饮暴食的中国人》
②《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作者:T·柯林·坎贝尔 (T. Colin Campbell)、 托马斯·M·坎贝尔 (美国)
③《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
④《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三十条
食品安全从饮食习惯抓起
评论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