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单件商品的价格由生产该商品劳动的自然工资所对应的财富价值决定


自资本主义经济兴起以后,一直持续到现代高度社会化的市场经济阶段,关于商品相对价格基础的研究,人们从事了大量的工作,在经济学界,对于商品价格由“生产价格规律”所决定,已达成了共识,这种认识已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另外,还有所谓“供需平衡价格论”,这种想当然的描述,竟然作为了一种理论,也被人们所普遍接受。但是,关于单件商品价格的决定问题,也就是对于商品价格决定问题的基准及不同商品之间相对价格决定问题,到此时点之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从理性上准确地把握和描述它,而这正是我所试图完成的。我希望通过我的论证,可以消除大家对于商品相对价格决定问题“偏执的或想当然的”错误观念。

之前,在<论地租>中,我们已经证明:商品的交换价格,并不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劳动价值)所决定,而是由该商品的财富价值量所决定,而财富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效率成正比;至少已经明确,由土地、矿山等的自然差异原因所形成的级差地租,并不影响和决定单件商品的价格(虽然这级差地租在社会总商品和商品总价格之中)。 现在,只要能够证明绝对地租和也不影响和决定单件商品的价格,并明晰不同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决定,我们就能证明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价格由财富价值所决定,就能进一步把握和明了商品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实质。

下面我们首先从农业着手来分析绝对地租是否影响影响农产品的价格。按照大卫.李嘉图的论述,谷物的价格决定于不支付地租的那一等土地上所耗费的劳动量(或资本)所形成的谷物价格。现在,我们假定有一个封闭的区域系统,它总的可耕地面积是有限的,人们不能超越这个系统,也不能与该系统之外进行交流和和交换商品,由于它总的可耕地面积是有限的,因此,当最后一块最劣等的土地被耕作之后,再也没有新的土地可以耕种。最初,这最劣等的可耕地,在投入人力后所产的粮食,在扣除消耗掉的(种子、肥料、农具的磨损)投入后,所剩余的部分,最低必须可以养活因耕种这最劣等土地所必需的人口,也就是保证所投入劳动人口的最低生存和延续的需要,否则,无论这个社会怎样缺少食物,人们都没有耕种这最劣等土地的必要和理由,只能任其荒芜或作它用。在耕作技术和田间管理技艺没有改进之前,人们不能通过单纯增加资本投入的办法无限制的增加谷物产量,当产出不足以弥补消耗的时候,就达到了增加资本投入的上限。我在前述章节中曾假设过,一个社会,当他处在技术和工艺发展停滞时期,在具体的社会体制下,社会管理和生产管理都处在停滞期,由于人口的自然繁衍行为,必然会出现社会人口极限的状态,此时,最底层的劳动阶级,劳动(力)的自然工资=财富价值=原始劳动价值。如果耕种这最劣等的土地,无论其他条件和生产要素怎样组合,最优的情形也仅仅是纯产出可以勉强维持所投入劳动人口的最低生存和延续的需要,那么这最劣等的土地,的确不能提供任何地租。但是,随着技术与耕作手段的改进,耕作这最劣等土地有了剩余,那么该土地就有可能可以提供地租,此种地租就是绝对地租。虽然不同耕作者同时在这最劣等土地上耕作,所得到的剩余并不会绝对一致,但为了问题的简化,我们假设每亩土地上投入的资本和劳动以及扣除农业生产资料耗费和合理资本利润后,剩余的粮食是一致的,那么这剩余粮食就构成了这最劣等土地的绝对地租。这绝对地租是不是构成单位谷物的价格呢?为了便于一目了然,先不考虑资本因素,我们可以通过下表试做比较分析:

              耕地面积   劳动投入人口              

可耕作不能提供地租时   100        10       50    5000       0

技改后可以提供地租时   100        10       75    7500    2500

对上表,我们仍然沿用极端化的假设,即社会人口达到该社会系统的极限状态,也就是能够容纳劳动人口的极限状态,无论是该最劣等土地能不能提供绝对地租,在各自技术与耕作手段不同条件下,他们都处在各自所处时期的劳动人口极限状态。

毫无疑问,在第一种情况下,每个人生产的谷物为500斤,如果把这500斤谷物作为一个财富价值单位,那么: 500斤谷物=1个单位劳动的自然工资=1个财富价值单位。在第二种情况下,每个人生产的谷物为750斤,那么:750斤谷物=1.5个单位劳动的自然工资=1.5个财富价值单位。所不同的是,这0.5个单位的财富价值变成了绝对地租,而这总共2500斤谷物也并没有被用来养活和增殖耕作该最劣等土地的租耕者。

对第一种情况来说,每个劳动力一年的维持费为500斤谷物,对第二种情况来说,也是500斤谷物,那么这两种情况下同样的500斤谷物,它们的交换价值是否不同呢?单纯就两个不同时期的单位谷物来比较,很难说清他们的相对价值,因为在不同的时期,我们无法跨越时空来同另一时空的其它商品相交换;但是,如果把它们作为同一时期的两个生产效率不同的国家来进行比较和使用谷物来交换彼此的其他商品,在除去流通费用的情况下,我看不出一样的500斤谷物,它们在价格上会有什么差别。

马尔萨斯和李嘉图在谈到地租理论时,都主张地租并不构成谷物价格的组成部分,他们所论证的都是级差地租不构成单位谷物的价格,并没有对绝对地租是不是构成单位谷物的价格进行论证,这可能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英国及其他欧洲主要国家拥有大片土地未开垦的殖民地状况有关,同时我们也可以确切的理解:李嘉图所说的谷物的价格由不支付地租的那一等土地上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是说单位谷物的价格,而不是说肥力不同等次的土地所产谷物的总价格由总的耗费劳动量所决定。实际上,即便各等级土地都不支付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也同样不会影响单位谷物的价值。李嘉图在谈到人们耕种较劣等土地的原因时,把它归结为人口的增加对食物需求的增加,谈到新开垦较劣等土地的前提时,仅仅考虑了成本比较问题,并没有特别强调农耕技术的改进这个前提,如果没有农耕技术的改进和土地的改良,无论人们对食物的需求怎样增加,在现有技术可耕地已经全部耕种的条件下,人们也不会耕种更劣等的土地,比如某些严重盐碱化的土地耕种后,待到收割季节,连播种的种子都不能收回。我们不能因为主观的执着,强行去耕种耕作难度超越我们技术能力的土地,并因为耕作难度的增加,而赋予粮食较高的交换价值,要求市场给予较高的价格。

 

同样地,对于矿产资源品级差异所形成的级差租金和绝对租金,也并不影响单位矿产品的价格,我们就不再一一论述了。

 

在上一节中,我们对于劳动工资进行了分析,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论述的劳动(力)工资的自然价格,与我在本书第一章<财富价值>中所假设的“奇点”情形下的“原始劳动价值”,即原始的劳动价值与财富价值相等的状态是相符的,也与我在第二章第一节<级差地租>中所假设的社会劳动人口达到极限条件下原始劳动价值与财富价值相等的状态相符。财富价值这个概念的提出,目的是把劳动量的耗费与所形成的财富连接起来,分析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商品价格变化,并寻找商品交换价格的真正基础,以此来衡量或描述社会耗费劳动量的多少与社会财富的增长相偏离的程度及其相互关系,并进而描述和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及水平,从中寻找和发现经济发展规律

人类所取得的任何有利于增进财富的创新一经运用于财富的生产,便会成为社会的财富生产。对于新的创新所增进的社会财富如何进行分配,也就是新增的财富部分之总量及其分配比重,取决于这创新向社会的扩散程度。如果运用这创新的企业与未运用这创新的企业并存,那么社会因为该创新所增加的财富等于运用这创新的企业所新增的财富,并且这新增加的财富将主要由运用这创新的企业所分配和占有;如果这创新公开并扩散至社会无偿使用,不论这创新是整个社会都可以无偿使用,还是仅仅只能够供作某一行业的所有企业无偿使用,那么因为运用这创新所新形成的财富都将有整个社会所分配和占有。超额利润的形成和出现,由追求利润最大化所导致的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资本利润平均化的趋势,正是基于这样的原理和理由。

<资本平均利润与商品竞争价格>那一节中,我们已经论证,只有各行业中生产效率最低下的企业的最低利润水平,才是社会各行业中最可比的最平均的资本利润率,同时决定每个行业中生产某种产品的企业的生产价格的也是由这个最低利润率所决定,而不是由社会资本平均利润率决定。只有这个最低利润率所决定的商品价格,才是具体到某商品正常的市场价格,才是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所形成的商品价格。因此我们说,资本超额利润并不构成单件商品的市场价格,但是我们并不否认这种超额利润包含在社会总产品的价格之中。下面我们所要继续论证的是:即便是各行业中生产效率最低下企业所形成的最低平均资本利润,也并不构成单件商品的价格。

之前,我们反复运用的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假设,即所谓的社会人口极限状态下的假设,并不是凭空臆造的,也就是亚当.斯密所描述的社会停滞状态,社会所能容纳的人口达到极限状态下,最下层的劳动阶级的劳动工资的确是仅仅相当于劳动(力)的自然工资,也就是我所假设的奇点状态。实际上,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这种停滞状态(或相当于停滞状态)占据了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当然,在战争或大的天灾和瘟疫之后,人类会经历短暂的迅速恢复时期,此时,最下等劳动阶级的劳动工资将会高于劳动(力)的自然工资,但是,这种高于仅仅是短暂的,只有在一个不断出现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社会上升时期,这种高于才能持续较长的时间,例如,自西方工业革命之后一直持续到现今的近现代社会时期,不过,即使在这样一个社会急剧上升期,世界上仍然大量存在过或一直存在着这种劳动的自然工资。

为了论证财富价值与原始劳动价值的关系,以期找出决定不同商品相对价格的原因,并描述社会商品价格的历史变化,我们假设了原始财富价值与原始劳动价值相等这样一个状态,即“奇点”状态。从上面的论述中,大家可以看出,我所表述的“奇点”状态下,原始劳动价值所对应的报酬——原始财富价值,就是劳动(力)的自然工资。也就是说,不同时期劳动所创造的财富价值可以增加很多倍,但是劳动(力)的自然工资所代表的财富价值仍然相当于其原始财富价值。虽然,对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时期或国家来说,这种劳动的自然工资是动态的,但为了分析的简便,我们暂时忽略这种自然工资的动态差异,并把劳动(力)的自然工资所代表的(对应的)财富价值当作观察和分析商品价格决定的参照基准。

在一个停滞的社会,也即是在一个科技和生产工艺及生产管理等都长期不进步,这个社会所能容纳的社会总财富量达到了最大的状态下,我们所看到的必然是因食物和必需品供给的困难增加所导致的社会人口极限状态,因为受到现有的技术工艺条件所限制,由劳动力、土地、资本与生产管理等相结合所产出的食物、生活必需品等已经达到了极限,所能供养的人口也达到了极限(当然,我们所指的是在具体的社会制度下,社会所可以提供的劳动力达到了极限,因为有不直接耗费脑力和体力进行生产劳动的食利者存在),此时,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最后一名劳动力,所生产和创造的财富价值折合成食物和必需品后,仅仅只能够维持其本身极其简单再生产,如果继续加大生产中的劳动力投入,不仅不能使企业增加利润和增加社会财富,反而会减少社会财富,因为新投入的劳动力所增加的财富不足以养活自己和自己的简单再生产,也就是说,人口实在不能增加了,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人们的生活是艰难的,社会人口也维持在不增不减的状态。但是,即便社会停滞状态下,这个社会的企业总的来说,也可以取得大致接近于零的微薄利润,不过,仍然有些企业的利润会高一些,有些企业会陷入亏损,当然,绝大部分是时亏时赢的微利企业,长时间亏损的企业会缩小规模或倒闭,而盈利的企业会填补这些空缺。

由于利润太低(还要负担一部分税收),实业资本者失去了(也没有能力)继续积累资本的动力,社会生产的增长停滞了。对于农业资本者来说,即使在社会停滞状态下,投入最贫瘠土地上的资本,也必须获得微薄的利润,即便这微薄的利润使得农场主失去了积累和增加资本投入的动力。因为继续对农业生产增加资本投入,并不能增加纯产出或产出不足以补偿耗费。无论是投入最肥沃的土地还是投入最贫瘠的土地,所取得的资本利润率都应该是大致均等的(如果除土地不同外其他条件相当),因为投入不同肥力的土地所取得的不同纯结余部分并没有成为利润,而是成为了地租。

完全的资本平均利润在实际的资本运作中是不存在的,即便是我们在前述章节中所论述的不同行业之间的最低平均资本利润率的一致性,也仅仅是出于贷款利率的考虑,从理性的角度所进行的假设推理。具体到某行业的某个企业,虽然该企业是是本行业中利润率最低的正常经营企业,那它所取得的利润率也并不见得就一定会等于银行(无限额借款)的贷款利率。我们所常常看到的情况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时亏时赢,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若是企业利润长期徘徊在银行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之间,那么这个企业在经营上风险是很大的,若是企业利润长期徘徊在银行存款利率之下,那么这个企业(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将会迈向倒闭或破产,若是企业利润长期徘徊在银行贷款利率之上,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欣欣向荣的。

撇开银行利息率以及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影响,仅仅从实际财富价值的角度来分析资本利润,我们将会发现,对于不能取得超额利润的一般企业来说,虽然总的来说平均利润率很低,但是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少部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可以维持稍高的利润率(在合适的时候,这少部分企业将会扩大规模),更多的企业则是大致维持在一般企业资本利润率的平均水平,而少部分企业则会维持在零利润率的状态,处在被淘汰的边缘,对于长期亏损的企业,则必然会不断缩小规模或被淘汰出局。对于被淘汰的企业或将淘汰出局的生产经营,我们没有研究的必要。对于维持零利润率的企业来说,该企业的产出,在扣除原材料、燃料(动力)和折旧等耗费之后,所新形成的增值必然等于该企业劳动的自然工资(不考虑税收、地租,并把所有工资折合成劳动的自然工资),毫无疑问,该企业的增值部分(暂不考虑工资之外的其他费用)等于其劳动力的劳动价值,也等于其劳动的自然工资所代表的财富价值。对于同质同种的产品,无论是不盈利的企业,还是微利企业,或者是利润较高的企业,从理论上来说,单件产品的价格应该是一致的,因此,在所假设的情况下,单件产品的价格由零利润率企业的劳动的自然工资所决定,而不是由利润率高的企业所决定。虽然利润率高的企业出于经营策略或竞争的需要,有能力或者说可以长时间压低单件产品的价格,但那只会将原来零利润的企业淘汰出局,而形成新的零利润企业,这并不会影响我上述假设所得出的结论。对于具体的单件产品的价格,撇开地租和税收以及资本闲置的影响,我们也可以说其价格决定于零利润企业的成本价格。

劳动的自然工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动态的,在早期的资本主义时代与现代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状态下,雇佣工人劳动的自然工资是不同的,所吃的食物种类和食物的制作工艺是不同的,居住的条件有极大的差别,所使用的其他必需品也有极大的差异,所受到的基础教育程度也是有天壤之别的,按照动态的社会发展趋势,将来的社会也势比现代的社会产生更大的差异,因此,不同社会时期,劳动的自然工资所包含的财富价值也是不同的,进步后社会劳动的自然工资所包含的财富价值比未进步前社会劳动的自然工资所包含的财富价值要高。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于单件产品的价格的决定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具体理由将在下一节<财富价值论的价值逻辑体系>中说明。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工艺和管理不断改进、产品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和新产品的不断推出,社会财富在原来的基础上出现新的增长,使得社会剩余出现不断增加,资本的利润率也出现了提高的趋势。但是社会的发展是相对的,利润或利润率新的提高也是相对的,一般来说,无论一个社会时期的资本平均利润率怎样高,也无法避免零利润的企业存在,而且这种零利润的企业在各行各业的企业竞争中是无法避免的。零利润的企业出现,不等于本企业生产效率或经营水平的绝对降低,而是因为在进步的社会中,其他企业生产效率或经营水平提高得太快,本企业的生产效率或经营水平未提高或提高得太慢而相对降低了,以至于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臧东峰

20124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