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双重围堵下的破局之战


  近30年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以每年近10%的速度高速增长,达到6.5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外贸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不足1%上升到8%,并在钢铁、汽车、IPO、高技术出口等重要领域成功超越美国。

  然而,中国经济在跨越式前进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西方技术垄断和贸易壁垒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拦路虎”。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以及行业技术标准的话语权,长期以来对中国形成技术垄断和封锁。同时,发达国家通过TBT(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人为设置贸易壁垒,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兴起了一股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热潮:奥巴马政府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日本制定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英国已发布《低碳经济转换计划》。发达国家正凭借其技术优势,推动形成“碳交易”。“碳交易”产生了新的技术标准和贸易壁垒,虽是其自身产业升级、加快新能源技术产业化的需要,更是制约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保持自身竞争优势的需要。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国家的“技术绳索”不仅没有任何松动迹象,反而有愈发收紧之势。因此,可以判断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面临的技术垄断和封锁局面将可能更加严峻。

  另一方面,西方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实施有断我传统产业发展后路之虞。长期以来,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帮助中国获得宝贵的发展机遇,但这种机遇将可能面临变数。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欧美的主权债务危机,绵延不绝未见了期,欧美各国普遍都在反思,“资本主义何去何从?”在刚结束的冬季达沃斯论坛上,举办者主旨鲜明地以“大转型:塑造新模式”为主题迎接挑战。美国等国家提出了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智慧地球”的新思路和措施。他们正在思考如何重新发展部分制造业,如何把金融发展落实到实业上。这一轮反思将可能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势必对中国传统制造业带来严峻挑战。发达国家再制造和回归实业,既会挤压我国传统产业的市场空间,又会增加我们承接高附加值制造业来发展经济的难度。

  这就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双重围堵:前有关卡,后有追兵。我们需认清形势,冷静应对,拿出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胆识气魄,打一场立足长远、赢得未来的破局之战!

  “一渡赤水”

  坚持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不动摇,为破局之内在要求。

  中国是典型的大国经济,由于长期未能形成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造成了地区间资源占有、要素投入,以及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形成了以传统重工业为特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外向型产业为主的东部沿海地区、大量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中部省份,以及需要中央财政支持的西部区域的差异化格局。

  这种梯次分明的差异化区域经济格局是伴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而形成的。人们对此褒贬不一,但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难得的好格局。中国巨大的地区差距,可以形成多梯次产业结构,可以实现若干轮次的雁阵式产业转移,这种格局只要善加利用,就能确保中国经济再一个辉煌的三十年!

  近些年来,中国为扶持中西部地区,实现东西协调发展,出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以及东部振兴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认为只要坚持遵循产业转移规律,坚持有序、有节奏的区域发展政策,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就可持续。

  “二渡赤水”

  坚持循环经济、“两型”产业发展不动摇,为破局之根本保障。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接近20%,其中石油消费量居世界第2位。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5.2%,首次超越美国的53.5%而成为对外原油依存度最高的国家。中国的GDP占世界的5.5%,却消耗了世界31%的煤、7.5%的石油、30%的钢和54%的水。

  与此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2010年中国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排放量分别为238亿吨和380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185万吨,居世界第一。全球污染最重的10个城市中国就占了6个,2005年达沃斯论坛公布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144个国家与地区中中国排第133位。

  随着中国资源、环境、人口压力越来越大,靠传统的拼土地、拼资源和利用廉价劳动力来发展经济的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全面推进“两型”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早在2005年,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六届五中全会更是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因此,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循环经济、“两型”产业发展,才能兼顾经济和环境双发展,构建低碳绿色的和谐社会,才能最终突出重围,赢得世界经济的新格局!

  “三渡赤水”

  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动摇,为破局之重要基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次贷危机之后,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庞大的战略规划,着手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传感网络等战略性新兴领域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其他西方国家也纷纷展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雄心壮志,竞争态势一触即发!

  中国政府也于2010年颁布了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为发展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为参与未来国际竞争、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奠定了基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将从根本上转变政府的投资模式,为破局之重要基础。

  “四渡赤水”

  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发展不动摇,为破局之关键要害。

  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必然是创新科技的比拼,是创新人才的比拼,是创新产业的比拼。西方国家掌握核心技术是维持其竞争优势和制定技术标准话语权的重要支撑,这种核心技术不可能像产业一样实现自然的雁阵式转移,这就决定了中国在核心技术层面的“后发格局”不可能像在产业层面那样获得雁阵式转移的成功。因此,必须让已完成传统产业转移的东部地区率先站出来,代表中国去抢夺世界经济的话语权,真正实现从要素驱动和效率驱动走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

  当今世界,创新驱动已成为发达国家及地区和新兴市场国家及地区的必然选择。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国民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重大战略决策。创新驱动、内生发展,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发展,才能拓展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才能扫除阻碍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