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伯云:科研剑指C919大飞机


 
黄伯云:科研剑指C919大飞机
记者 刘祖华
黄伯云无疑是当今中国科技界最耀眼的明星人物之一。
2005年,黄伯云及其团队历时20年研制出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解决了国家急需的高性能航空制动用材,构建了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制备工业平台,为我国高性能航天发动机提供了性能优异的关键材料,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获得连续空缺6年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而今,他依然剑指最高处,领衔国产C919大飞机机轮及刹车系统的研究。
两会期间,记者走近黄伯云。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了几十年交道的材料科学家,浑身依然散发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充满了赤诚炙热的理想情怀。他说,只要身体还行,就要奋斗不止。
“国家送我们出来留学,不是让我们‘学留’”
昏暗的煤油灯下,一手拿着《英语九百句》,一手摇着摇篮,口中不停地背诵着“how are you”“I am fine”……30多年后,回忆起当时出国留学的情景,黄伯云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已经33岁、结婚生子的黄伯云报考了改革开放后首次全国公费出国留学人员的考试,通过考试并被录取经过1年多的培训后,1980年黄伯云来到美国爱阿华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
“我们当时的压力很大。我始终认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要做得不好,做得比别人差,代表的不是你一个人,人家要说就是中国人不行。”来到美国,黄伯云每天都待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从来就没有星期六星期天。
  这年圣诞夜,所有的人都过节去了,黄伯云和往常一样仍在实验室忙碌。晚上11点,系主任到实验室拿些东西,当看到只有黄伯云一个人还在做实验时,被他勤奋精神感动了,禁不住连声称赞,并为黄伯云后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许多方便,还专门给了他一间独立的办公室,当时只有学校教授才能享受这样的待遇
不久,导师交给黄伯云一项几位研究生做了多年而未解决的难题。为了尽快取得满意的实验结果,黄伯云几乎每天工作到深夜。两个月后,黄伯云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导师看到实验结果后十分惊喜,称“这是一个重大进展”,不久便提出让黄伯云读他的博士研究生。
博士毕业后,黄伯云来到田纳西大学、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在这里的学习和研究,为黄伯云今后的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8年,完成博士后研究的黄伯云,面临着人生的又一个艰难抉择:回不回国?当时,他全家都在美国了。在国外,他发表了许多的论文,也收到了很多研究单位的邀请。留下来,美国有很好的研究条件,毫无疑问工资也高得多。
国家送我们出来留学,不是让我们‘学留’。国家在经济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把我们送出去,就是希望我们这些人能够学成回来建设祖国。”黄伯云谢绝了国外知名企业的重金聘请和大学的高薪挽留,携妻带女回到祖国,来到母校中南大学工作。
“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像打了一场胜仗”
“科学研究就像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需要有艰苦奋斗、坚忍不拔、持之以恒、永不放弃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像打了一场胜仗。”黄伯云喜欢用打仗来比喻他面临的一个个科研挑战。
回国后,黄伯云将研究方向瞄准“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这一新材料前沿研究领域。“因为这对国家发展、对我们的未来都有极大影响。”黄伯云说。
炭/炭复合材料制造的刹车片,具有重量轻、摩擦性能好、耐高温、寿命长等特点,被制造业称为“黑色的金子”。多年来,我国航空刹车片全部依赖进口,每年要花费大量外汇。更重要的是,国外对制造技术高度保密,甚至每卖一副新盘,还要把旧盘先收回去,这将导致我国的航空事业受制于人。
“科学研究是为了什么?就是要解决国家需求的大问题,解决民族工业发展的大问题。”黄伯云决意要向这个科研难题开战。
这一战,黄伯云一打就是近20年。
研制“炭/炭”并非易事。这里的两个“炭”并不是一回事。第一个“炭”指的是炭纤维,第二“炭”说的是炭基体。“炭/炭”材料就是需要通过高温沉积,将碳原子在炭纤维编成的“炭毛坯”中有序排列。众所周知,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而原子在肉眼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让这些捉摸不定的原子们按一定的规律来排列,充满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一系列的挫折与失败接踵而至。最初烧制出来的样品是一堆看不懂的黑团团。再实验,再失败。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黄伯云和他的科研团队就这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心里焦急睡不着觉的时候,黄伯云就靠安眠药来强迫自己休息,吃一次安眠药不行,就吃两次。铁打的身体也熬不住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他病倒了。刚刚手术后的黄伯云又马上赶回学校投入实验。结果,伤口裂开,鲜血顺着腹部流下来,不得已,他只能再次返回医院。
一遍遍地推倒重来,成功终于降临。黄伯云终于让无数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炭原子听从指挥,有序排列,形成了完整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2003年9月,大型民用飞机上的试飞试验全部完成,中国飞机依赖进口刹车片才能“落地”的历史被改写了。
 “只要身体还行,就要把科学研究做下去”
 “对科学家来说,要有一种追求卓越的情操,要始终胸怀祖国,努力服务振兴中华”。“满足祖国的需要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功成名就的黄伯云对钱看得很淡泊,“成就感不是银行里存了多少钱,而是为社会做出了多少贡献。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应用,为国家解决了一个个问题,那是最有意义的。”
去年11月,黄伯云因过任职年龄界限,卸任中南大学校长职务。这让他有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去,目前他领衔的大飞机机轮及刹车系统等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他说,“只要身体还行,就要把科学研究做下去,要做一辈子。”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这几年来,黄伯云一直非常关注国家的人才队伍建设。从完善“千人计划”办法,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到推动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每次两会期间,黄伯云都对人才问题念兹在兹、竭力呼吁、建言献策,尽职尽责地履行着一个政协委员的使命。
 “很多时候,我都会问自己:在中南大学,我学会了什么?苍劲的老树、古朴的旧楼让我慢慢学会了沉静踏实,懂得了只有心灵沉静踏实,根才会深深扎在土里,向上的枝丫才会舒展浓密,才会有向天空靠近的实力。”这是2011年9月1日,黄伯云寄语中南大学新生的一段话。
黄伯云在说中南大学,又何尝不是在说自己。他不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中一棵苍劲的大树么,让人心灵沉静、充满力量、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