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中国证监会正在研究建立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约束机制,拟鼓励基金将基金业绩相对其业绩比较基准的波动水平与基金管理费的提取挂钩。如果该约束机构得以建立,那么基金的“铁饭碗”将面临着挑战。
基金旱涝保收的收费模式早已招致市场的广泛质疑与诟病,要求进行改革的呼声近年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在IPO市场化改革之后,基金常常充当询价“炮灰”报出最高价,不顾持有人利益的行为,更是激起了投资者的“公愤”。
监管部门对于基金从来都是呵护有加。一是在证券投资基金诞生初期,公开发行新股股份总数的20%向基金定向配售,在“新股不败”神话频频上演的时期,此举到底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二是基金收费模式与规模有关,与业绩无关,保证了基金公司的收入。事实上,这两大举措也为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如果说在基金发展初期旱涝保收的收费模式是必要的话,那么14年后的今天让基金仍然捧着“铁饭碗”,无论如何都值得商榷。
毋庸置疑,国内基金就像温室中的“花朵”,有政策上的倾斜,有来自监管部门的呵护。没有经受风雨,在温室中成长的基金,一旦失去了庇护,就会现出原形。2007年,QDII纷纷高调“走出去”,结果就遭遇了“翻船”之痛,时至今日,其净值还在面值下“潜水”,投资者要么亏损出局,要么只有忍受煎熬。
去年基金巨亏5004亿元,也创造了史上第二大年度亏损,但64家基金公司在提取管理费方面丝毫不手软,达到288.64亿元。尽管比2010年少收了14.64亿元,然而,5004亿元的巨亏与288.64亿元的管理费收入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基金奉行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收取模式,其导致的弊端是多方面的。其一是拼命追求规模,往往忽视了业绩;其二是不注重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研究,热炒概念题材与追涨杀跌,投机之风盛行;其三是新股询价中不负责任地乱报高价等。总体而言,因为有了“铁饭碗”,因为旱涝保收,基金公司更重视自身的利益,而漠视持有人利益的现象则非常严重。
尽管如此,基金公司“补偿”基民的也不乏“新闻”。如国内第一家QDII华安国际配置基金,因为深陷雷曼公司破产的泥潭,虽然最终通过诉讼挽回了损失,但因承诺承担“保本责任”,华安公司还是填补了176.3万美元的“窟窿”以补偿其投资者。因大成优选基金2011年度业绩表现与业绩基准表现的差异达到运用业绩风险准备金弥补持有人损失的条件,大成基金公司不得不将23234775.34元风险准备金划入大成优选基金财产。
华安国际配置与大成优选仅仅只是个案,在基金业内不具备普遍性。相对于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而言,其更关注的显然是基金业绩的排名。王亚伟能成就“最牛基金经理”的美名,其实也是排名的结果。但实际上,基金排名并没有意义,基金经理今年名列前茅此后摔得很惨的例子比比皆是,只有将基金的管理费提取与净值的升降紧密挂钩,将基金公司的收入与持有人的利益挂钩,基金业的发展才能更稳健。
基金管理费的提取与业绩比较基准挂钩,将有助于打破现行的基金“铁饭碗”机制。基金公司的利益与持有人利益捆绑在一起之后,持有人的利益有了保障,反过来讲,同样保障了基金公司的利益,背后其实是“哥俩好”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