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事业发展培养选拔青年人才
——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青年人才群体现象调查
本报记者 刘祖华
连日来,中南大学破格聘任22岁的本科毕业生刘路为教授级研究员,湖南大学引进28岁的“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邓露为教授、博导的举措,在社会上引起了热议。
日前,记者深入两校采访发现,在刘路、邓露的身后,其实还有一大批大胆使用培养出来的青年人才群体: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夏昆,曾两度破格晋升为副研究、研究员;80后教授、博导纪效波,目前主持着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汤琳,33岁就担任环境学院副院长……
一两个人可能是偶然,一个群体则蕴含着必然。
对此,两校领导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大学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青年人才是学校的生力军,大胆培养选拔青年人才,是建设一流大学、赢得未来的必然选择。
赢得“新十年”的战略布局
在中南大学发展史上,刘路不是“破格”的唯一受惠者,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的话来说,“刘路,仅仅是个开始。”
早在1980年,中南大学破格录取高中学历的青年农民邹捷中为研究生,多年之后,邹捷中以一篇出色的博士论文震惊国际概率论界,获得国际戴维逊奖;宁波硫酸厂工人李慰萱自学图论成才,1997年中南大学大胆引进,并直接晋升为副教授;2010年,31岁的王丹玲博士,凭借对阿尔兹海莫氏病的突出研究成果破格提拔为教授……
“学校这么做,就是要向优秀青年人才发出强烈的信号:学校惟才是举,而不是惟学历和资历。只要有才能,只要有本事,不管有没有论文,我们就给相应的待遇,就有发挥作用的地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介绍说,学校将建立更加灵活的进人机制,对待特殊人才,重在看水平、看能力,不再惟“985学校、国外留学、博士学历”等论人才。
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有来自学校自身的发展焦虑。张尧学用“十字路口”来形容中南大学的现状,10年前三校合并产生的聚合能量正在慢慢消退,依靠老一代人才支撑发展没有问题,但要想发展得更快,关键还要靠年轻人上一线拼刺刀,才能赢得“新十年”的发展。
“高校发展最大的差距主要在人才。”湖南大学副校长章兢表达了同样的担忧,“我们这样的学校,同类学校到我们这来读研究生的比较少,比我们更高层次的学校来读研究生的更少,北大、清华的学生基本没有。”
这种发展形势下,最需要的就是“敢为事业用人才”的胆识和气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南大学最年轻的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夏昆的几次破格使用,都曾因年纪轻、资历浅引起争议。但学校最终都力排异议,打破常规大胆使用。
近年来,湖南大学也加大了打破常规用人才的力度。湖南大学“土生土长”的姜潮,2007年博士毕业后,学校破格让他留校,并完全享受引进博士的各项待遇。2011年其毕业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后,学校又破格晋升他为教授、博导。
提供科研“第一桶金”
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何勇完成了从博士到“杰青”的蜕变。何勇坦言,这要得益于中南大学“升华学者计划”为他提供了科研“第一桶金”。
2009年以来,中南大学逐步探索“五年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对各个层次、不同年龄段的人选予以重点支持培养,滚动式培养青年人才。针对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实施“升华双英计划”;针对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实施“升华学者计划”;针对45岁以下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实施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和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形成了中青年人才培养的完整链条。
刚刚入职的一般青年教师,学校给予10万元的安家费,3-5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5-10万元的年薪;入选人才计划的青年拔尖人才,给予50-10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15-20万元的安家费,3-5万元的专项津贴。为拓展青年教师国际视野,学校每年设立3000万元专项经费,选派青年教师出国深造。
截至目前,入选“升华双英计划”的青年人才,绝大数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升华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成为未来几年冲击“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强劲后备力量,5位引进和培养的“芙蓉学者”特聘教授,先后当选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升华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的韦伟峰博士,不到半年时间就顺利入选“青年千人计划”。
湖南大学则面向青年教师,推出了“五年成长计划”,对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连续5年,每年给予3-5万元的学术培育经费。青年教师实行培养导师制,凡新进入的青年教师,须由所在系委派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一对一负责教学指导工作。
团队是培养青年人才的沃土。湖南大学以项目为纽带,整合学科优势,由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领衔组建创新团队培养人才,先后“孵化”出蒋建辉、谭拥军、朱海珍等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中南大学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薪酬的落实与国际接轨、团队的管理与国际接轨、经费的使用与国际接轨,赋予团队带头人在用人和经费管理方面的相对自主权,充分发挥优秀青年人才的自主创新力。
为打破人才“近亲繁殖”,优化学缘结构,提升青年人才发展潜力,中南大学对新进教师来源做到三个1/3,即1/3以上来自海外著名高校或企业,1/3以上来自国内其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院所,1/3以内来自校内优势学科。湖南大学也规定,不再选聘本校应届毕业博士进入教师队伍。
“给高才以空间,给中才立规矩”
湖南大学曾发生这样一个真实故事:2001年岳麓书院引进的陈戌国教授,两年多没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也没承担一项科研课题,连续两年被考核为不合格。2003年,陈戌国出版《中国礼制史》,成为中国第一部从先秦到清末系统研究中国礼制的著作,被史学界公认为研究中国礼制的第三代学者代表。
“培养使用人才应尊重人才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要给他们相对较长的科研周期和宽松的学术环境,抑制急功近利,保护厚积薄发者。”章兢说,对青年人才既要压担子,也要“松绑”。
“给高才以空间,给中才立规矩”,从2004年开始,湖南大学就取消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年度考核,推出了稳定和流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高级职务岗位的教师实行长聘制度,以宽松的环境稳定骨干人才;非长聘岗位实行有限次聘用,非升即走,为引进优秀青年人才腾出空间。
中南大学启动的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则把青年教师从讲台上“解放”出来,让他们的精力100%投入到研究中去。学校将按性质和管理体制,把所有教职工分为事业编制和非事业编制。学校专门设置青年教师岗,教授、副教授必须走进本科生的课堂,新进的青年教师将不用走上讲台,把全校科研事业费全部用于新进校的年轻教师,作为科研的“第一桶金”,让他们集中精力把科研能力提上来,给出的期限长达8年,有项目的讲师还可以直接带博士生。
“响鼓无需用重锤。”宽松、自由的环境,使青年教师们可以安心“做自己想做的事”,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中来,创新活力被充分释放出来,迅速成长为科研骨干。
从美国回来的青年学者江勇,不到2年时间,就承担和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2项,省部级产学研结合项目1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
岳麓书院,书香绕梁;湘江北去,浪花激昂。我们坚信,随着科学人才观的不断深入人心,青年人才会像那激越的湘江之水一样,后浪推前浪,一浪更胜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