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5年前,“风投”对医疗设备行业是一个很遥远的词汇。而今,每家国内大型影像设备公司后面都跟着多如蜜蜂的“疯投”。
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家加大医保投入后,医疗市场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房地产疲软后,大量的资金寻找投资渠道。
大型影像设备行业是一个投入高、技术含量复杂、市场规模小的特殊市场。举个例子,DR探测器,生产线一周可以生产10万块,但是全球年销量能达到1000块的公司就算很牛了——一次生产可以用100年!所以必须达到相当高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公司才能盈利。注意,是要全球市场占有率。这背后,必须有相当强的全球营销能力,除了品牌,性能,国际化销售团队,还必须有遍布全球的维修队伍。要支撑一个这样的体系,没有几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在资本理性的时代,是没有风投投这个行业的。
但现实是,资金严重过剩,如飞蛾扑火般进来了。
在2008~2010年间,新的DR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粗略一数就达30家以上。中国的DR市场在2600台左右,GPS三大品牌占700台,东芝岛津日立GMM等国外品牌占500台,东软万东蓝韵三大国内品牌占800台,剩下的600台由30多家厂家分,平均每家20台。一台DR毛利20万算很不错的了,一年400万的毛利,不用说营销费用了,连养工厂都不够。
磁共振市场也同样“火爆”。永磁厂家超过10家,但是2011年由于磁材的大幅上涨,永磁市场极度萎缩,有好几家已经举白旗投降。国产超导厂家开始出现,但是只抢到了极为可怜的十几台市场,而GPS拿走了400多台。
“偏门”的乳腺DR、平板数字胃肠、移动DR供应商也在快速增加,由于注册证的“屏蔽作用”,目前“门里的”公司利润还算不错,但随着大量的注册证批下来,这些市场也将迅速变成红海。
唯一一个比较“蓝”的产品是CT,目前国内仍然只有东软能够提供产品。不过已经有非常多的厂家对此跃跃欲试,一旦核心技术外流,CT也将沦为和DR一样的下场。
由于现有临床应用价值达到瓶颈,没有新的成像技术发明出来,放射科影像设备行业其实已经是夕阳产业了。而满怀掘金梦想横冲直撞的“疯投”,却加剧了夕阳下坠的过程。
大型影像设备的发展趋势,是从放射科诊断影像逐渐转向临床治疗影像。国内目前只有安科公司有此方面产品,当然也是很多年都没有技术提升了。如果风投能够理性地投向临床影像市场,而不是盲目地跟风放射科影像市场,不但可以提高中国的医疗水平、降低采购成本,而且可以从全球市场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