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亿“治气”如何收600亿功效


   报载,广州市政府拟从今年起至2016年,花费60亿元治理空气中的PM2.5,力争在国内特大城市中率先达到新国标。

 
  四年60亿元看起来很多,与治水比起来却少得可怜。光是治理荔枝湾涌、东濠涌、猎德涌,今明两年财政就拟继续投入59.7亿元,比全市“治气”预算多了一倍。早就听闻前两条涌被改造得很漂亮,但离家太远一直无暇去看。而家附近的沙河涌则继续散发难闻气味。市政府曾“每天1亿元”地往水里砸钱,全市按人头分下来,以万元计,但像我一样很多市民却没怎么受益。
 
  河涌改造当然也属“公共品”,不过“公共”有程度之分。比如住宅小区安全也有公共性,却通常由业主自行负责,公安局不会派警察在小区巡逻。因为小区安全的受益人容易界定,“用者自负”的公平性和效率都比交给政府去做更高。同样基于受益与投入对等原则,河涌改造最好放手交给区政府、街道,甚至打包给企业去投资,他们可从沿线地产物业升值和税收增长中取得回报。
 
  和河涌、治安相比,治理空气污染堪称最公共的服务。污浊的空气“公平公开公正”地毒害每一位市民。再有权有势的人也不可能背个氧气瓶出门。面对空气污染,市民避无可避,唯有政府出手。现在政府终于出手,尽管不如治水大手笔,仍值得高兴。
 
  达不达国标,市民不关心,市民关心未来可少吸多少污染物。“治气”钱少不要紧,只要花得效率高,仍可达到数倍于财政开支的效果。
 
  不过政府花钱效率与“率先”达到国标,这两个目标存在冲突之处,当政者必须警醒。我们知道任何尝新都意味着高风险,买件新上市的衣服、买辆最新款的汽车要多花好多钱,“治气”要兼顾效率与领先,不能只考虑60亿元大饼如何切分,必须从机制设计上着手。
 
  “治气”投入主要是检测设备与治理设备,这两个门类国内尚未有成熟的产业,因为大规模的需求才刚刚出现。环保行业充斥着中小企业,广州市60亿元的需求,足令他们垂涎三尺,再加上全中国市场的潜在规模,对国外大企业也有吸引力。可以利用60亿元“治气”的契机,吸引一众环保企业来穗投资。前提是必须保证阳光招标,促使企业比拼技术与价格。这样广州既少花钱,又能形成产业。
 
  目前PM2.5的大户是汽车尾气,尾气污染的元凶又是汽油品质低劣。公交车改用天然气,可减少PM2.5排放,不过最有效的方式还是提升汽油品质。中石油中石化据有垄断地位,市政府撼动不得,可以考虑对两企业的成品油进行脱硫再加工,加工后的干净汽油交给加油站“不加价”出售,加工费则从60亿元“治气”费用中支出。汽油脱硫是可以形成产业的。历史上广州曾崛起众多房地产巨头,因为房地产市场起步早,管制少。这一幕完全可能在空气治污领域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