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性”一直是量子力学中极为困扰我的一个章节,一来量子力学本身就是超出人的理解微观世界法则,对于我这个文科生就更多了一层理解挑战,二来随着虚拟组织的发展,我一直希望找到一种理论可以解释组织多成员、多任务的同步进行。日本企业界管理大师稻盛和夫也有过类似的想法,他曾希望管理可以像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下猴毛变成若干个小孙悟空那样,对企业基因复制扩大,最终在这样的假想基础上,创建了他的“阿米巴”哲学。
“同时性”是量子力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石,简单讲,处于量子状态的物质,可以“同时”处于多种不同状态,可以“同时”处于A点,或B点。量子物理无法对其给出准确的位置,而只能对量子所处于位置和状态的概率给出计算。在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家荣格也创造过一个类似的术语“同步性”synchronicity。
量子力学的“同时性”最早来自经典的托马斯杨“双缝实验”。当光穿过屏幕单缝时,在墙壁上留下一列光影;而当打开屏幕双缝时,却不是在背后的墙壁上出现两列光影,而是显现出多条相间的纹路,由此,证明了光既是粒子,也是波。
光“同时”穿越了双缝,这个让我很不理解。民间物理学家江一泉先生帮我指点了迷津——当光显示出“波”的特质时,自然可以“同时”穿越双缝。我们之所以不容易理解“同时性”,是因为感知系统的局限;当我们把光作为“粒子”,也就是物质层面理解的时候,自然不容易感觉到“同时性”的存在。
在人类社会中,我们也人为创造了许多“同时性”的应用,比如立交桥——红绿灯的两端车辆无法实现同时穿越,而通过建造立交桥,同时性的问题就被迎刃而解了。
没想到这场几个月前的思辨,到今天把我们带到了团队“同时性”管理的边缘。随着业务的发展,通过有效工具以及团队协同工作,而实现“同时性”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如果这一个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事务将在堵在某些节点,而逐渐使整个网络瘫痪。
互联网思想家Kevin Kelly在《失控》一书中,大力褒扬“失控”系统,相对于“控制”系统而言,“失控”系统的一个重要价值也在于系统可以在自发状态下“同时性”、“多线程”地自由演化发展。
在阐述问题解决方案之前,先花些时间对“同时性媒体”(或“同时性工具”和“异时性媒体”(或“异时性工具”)做一解释。
如果把世界上媒体硬分的话,可以分为“同时性媒体”和“异时性媒体”两种。前者包括了:电视、广播和互联网,而后者包括了报纸、杂志等纸媒体。简而言之,新兴的数字媒体属于“同时性媒体”。
同时性媒体的共同特征是,在观众阅览之前,那些内容就在不同频道上“同时”存在了,对于观众和听众而言,他们做的工作只是到相应频道上摘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举个例子来说,一个电视观众选择中央台还是江苏台,只是取决于他手中的遥控器的瞬间转换,而电视节目一直存在在那里,而且各个电视台节目在空中同步、同时播出,任凭亿万观众从空中采摘下来。广播、互联网莫不如是,而到了互联网时代,内容的量级更是无穷增长。
从某种意义上讲,电视台的播出容量,在理论意义上更大于互联网,后者囿于服务器和带宽的限制;而唯一不同的是,电视台播出容量受限于专业内容的制作容量。
而“异时性媒体”的法则不同。报刊依赖于读者和内容之间的物质载体转换。一位报纸读者如果没有在早上买到一份报纸的话,就不能和其内容产生“同时性”互动;另一个角度讲,虽然所有报刊都出现在一个报刊亭里,但是价值转换的过程(买报纸的费用)阻碍了读者像遥控器转换那样完成内容的调取过程。“异时性媒体”还是遵循了我们普遍的“实在物质”世界的法则,即:无法同时穿越两条相同的河流。
无独有偶,在工具界,也有同时性和异时性之分。
基于Web的工具完成“同时性”跨越的可能性较大,特别是像维基一类鼓励人们协同写作的工具,此次我们选择的就是一款鼓励人们进行网上协同写作,类似于google docs的工具,它完成“同时性”协作的基础是,不管你看不看它,它就在web的云端,只需登录调取即可。
而大多数基于桌面和客户端的软件就难以实现“同时性”,而被归为“异时性”工具。微软在互联网领域吃的一个大亏,就是其桌面基因太强,桌面的逻辑是一对一,而互联网的逻辑是链接;在桌面上,微软产品让不同用户共享文件的过程太过繁复,更遑论协同修改、写作,所以即使在outlook的串联下,共同写作的意愿也会如同水中月镜中花,共同写作的载体也会变得庞杂无比。
在这里,还需要介绍里德定律。里德定律称,“随着联网人数的增长,旨在创建群体的网络的价值呈指数级增加”。帕克特修订了里德定律,补充说“群体交流的网络的价值与开创一个群体需要的努力成反比”。
里德定律解释了获得“同时性”的重要法则,即工具的易用性。内容存在在那里,从云端调取的速度完全取决于人的意识转换和工具的便利性,这就是互联网“同时性”的奥秘所在。
最后,向各位说明我们为了获得虚拟组织协同性找到的工具:www.zoho.com , 中文网站:www.baihui.com
我想要说明的是,随着业务的发展,企业对于多线程、非线性成长产生了更高的需求。在线性逻辑下,人必须清理完一件事务,才能处理下一个事务,这种秩序模式保证了任务的完成质量,但也成为业务发展的天花板;而“同时性”对于企业的引入,将提升到一个新的效率胜境——这也有赖于技术进步的力量。幸运的是,我们已经有幸从渐渐变平的世界中期待到了使我们分身万里,独步青云的“同时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