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请辞


  也许是为人操办婚丧礼仪的儒者生涯,造就了孔子帮闲的人格情态。他的君臣观仅仅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君和巨之间是驱使和被驱使的关系,君与臣之间的义务是“礼”和“忠”。一主一奴,身份清楚,地位分明。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在保留现有一切奴隶制等级(特别是君臣名份)的前提下,世袭君主(或世卿)与德才兼备的士人真诚合作,君主将家当交给有才能又忠诚的巨子代管。如果君明,他可以毫不困难地作个贤臣;如果君昏,他也就毫不犹豫地作个高隐。于是乎,他在高唱“博施济众”、“治国平天下”等积极入世的进行曲时,不时地低吟“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等消极处世的小调。现在,鲁定公、季桓子,既然对自己的家业如此不负责任,对他孔子如此不礼貌,那他还有什么义务尽忠呢!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个选择:辞职!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