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力是怎样练就的
(谢 盖列夫)
我问:
读盖老师的文章真的是一种享受,不仅说得有条有理,还常常引经据典,说服力很强,试问盖老师的记忆力是如何练就的呢?
盖烈夫答:
韦智您好:
烈夫十分感谢您对我的关注和鼓励,作为网友,我们的网上互动是愉快而又有益的。您问的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因为就连我自己也常常恨自己记忆力不佳。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量,我象鼹鼠饮海一样恨不得一口把所学的知识都吞在脑子里,可是,常常事与愿违。那么,如何才能练就出一个较好的记忆力呢?我的体会是:
第一、温故,学而时习。子曰:“温故而知新。”强迫自己一有时间就把年轻时的知识储备翻腾出来,先从道理上吃准、记牢。然后,对早已熟记但现在忘掉一些的东西,进行记忆修补。经过修补之后,就下定决心把它背下来。背下来之后再一点点适时而用。
第二、强记,求未知也。对于新涉猎的知识,尤其是古典精粹之类的东西,我的学习逻辑是:熟读——理解——应用——强记——淡忘——再用——再强记,这样就会达到“忘的没有记的多”的效果,即使记忆力再不好,记住的也比忘掉的多。这也许就是孔子说的:“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第三、多写,大胆引用。我的做法是“三坚持”:每天都坚持写博客,每天都坚持修改完善培训课件,每天都坚持开发新的培训课件。这样做,对于懒惰这个敌人来说是最有力的武器。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你会突然发现:你原本不打算背记的东西也能背记下来。
第四、积累,天天向上。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这是我一生中感悟最深的。我的做法是:生命消耗一天,知识就要增加一点;死亡临近一步,水平就要提高一节。想想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你会增长多少有用的知识?!
第五、多讲,口脑互动。即使记忆力再好的人,如果他不善于口头和书面的表达,知识量也会逐渐减少。但是,记忆力不好的人,如果他很善于表达,知识量也会慢慢增多。每逢有说话的机会,我不会轻易放过;每逢有培训邀请,我都乐此不疲;每逢有点时间,我都总是习惯地坐在电脑前写点东西;每逢看电视听到精彩的道白,我都要跟随着说上几遍。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楼台起于累土。”不急不躁、日积月累,用自己的嘴巴和自己的脑袋搞互动,便可滴水成河。
以上只是我的点滴体会,不成体统,算作与您的聊天,谢谢!
此文为我在2008年向培训大师盖列夫老师提的一个问题,盖老师专门为我们了一篇文章作答,盖老师的指点其实也很简单,切也操作可行。然而几年过去了,在几次人生的大起大落间并没有切身地去践行。伴随着时光的流逝,我错过了许多美好的东西,叫人痛心的是,有些东西失去了便不能再回来了,这两年狠下心来再次创业,那汗,那泪,那份艰辛与痛苦,滋生了许多白发,老爸和老妈看着我的头发忽然间比他们的还要白得多,很是痛心,我只能跟爸、妈说我痛但我很快乐着,我不会放弃的。去年年底一次发烧竟然把我烧到40℃,迷糊中死神差不多触到了我的衣襟,我渐渐醒来后,在医院住了差不多一个月。每天面对着白衣大夫的各种盘问和每天七、八瓶点滴,以极少生病的我终于切身认识到了原来生命真的如此脆弱,一个还活着的人,你真的无法猜测到明天到底是个什么样日子,而明天它未必是属于你的,而过去已经离你远去,人能够把握的只有今天,只要你一息尚存,你只须与自己抗争,让病痛告别你,让烦恼远离你,你要不断地超越自己才能活得更好一些。
在此,我再次感谢盖老师的教诲,从今起更加倍地珍惜每一分一秒时间,多学习,认真学;勤锻炼,坚持炼;打造最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