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内在价值”是“伪科学”吗?


  有些人特别注重“内在价值”,有些人则特别反对所谓的“内在价值”。

  “内在价值”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标准的说法大概是这样的:“内在价值”即是企业未来一系列净现金流量的贴现值,即NPV。

  这里大约有三层意思:

  一是衡量“内在价值”的是现金流;

  二是衡量的是企业未来的现金流;

  三是衡量的是现金流的贴现值,而不是终值,也就是说要对未来的现金流进行折现。

  这么一分析,“内在价值”似乎已经很明确了。

  但是,这样的“内在价值”其实也是包含了无数假设在内的,说到底其实是个预测值——千万不要指望它能像算术题那样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那无疑是愚蠢的。所以,聪明的投资者看到所谓的“内在价值”非常精准的研究成果表述时,你不是要高兴,而是要质疑这个成果的可信度——是不是人家用来忽悠你的,或者说就连研究者自己也没有弄明白的自负自大的结果。

  因为“内在价值”是未来的现金流贴现,所以,它实际只可能是个概数,它至始至终和概率是紧密相联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投资是一门艺术,而非严谨意义上的科学——我们无法确切地像研究科学一样,得出诸如两种化学元素以多少的比例配合可以新物质一样。很多时候,我们事实上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如此看来,“内在价值”难道成了一个“伪科学”命题了?或许说,“内在价值”本身是一门可以科学研究的东西,但它是一个弹性极大的“科学”。就拿NPV的折现率取值来说,即便相差一个百分点的假设,也会导致NPV值有很大的变化,况且最要命的是现金流的增长率问题——很多时候就连企业领导人都无法确切地预测会是个什么精准结果。

  既然“内在价值”是一个“伪科学”,那么,我们是不是无须研究它了呢?

  不是的。虽然它是“伪科学”,但还是非常值得研究,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要通过它的某些可能范围值,从而获得一个相对安全的值,形成价值投资最重要的条件:安全边际。

  所以,说到底,安全边际才是最重要的。

  其他一切神马可能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