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市场上热销的基金产品,既不是宣传攻势浩大的沪深300ETF基金,也不是具有杠杆效应的分级基金,而是短期理财基金。这些基金产品属于投资固定收益类品种,因此客观上具有保本的性质,并且通常来说具有相对稳定(当然也不高)的收益。就产品本身而言,十分类似于时下银行发行的货币理财产品。由于银监会去年规定银行发行的此类产品最短期限不能少于30天,而现在基金公司以"短期"为卖点,确实也吸引了不少投资者。
其实,短期理财产品的热销现象并不是现在刚出现的,自2010年以来,商业银行就开始大规模发行这种产品,由于年化收益率要高于一年期银行储蓄利率2个百分点左右,因此对于因为负利率而减少储蓄的投资者来说,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客观上也起到了阻止银行资金外流的作用。到了2011年,由于股市表现极差,新股又大量破发,原本转战于资本市场上的资金,开始大量流向银行短期理财产品,而商业银行因为宏观紧缩的缘故,资金面也相当紧张,因此也有发行此类产品的需要。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商业银行发行的货币型短期理财产品规模高达13万亿元以上,年末余额超过6万亿元。到了今年,由于银根有所松动,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动力有所减退,但也就在此时,证券投资基金加入到入这个行列。其原因也简单,因为现在股票型基金难发,债券型基金也因为债券走势不明朗而难以保证有像样的收益,因此只有短期货币型理财产品还能找到买家。加上商业银行又停发了期限在30天以内的理财产品,这就给基金开发相应的产品留下了空档。由于市场存在这方面的需求,因此相关产品热销是很自然的,动辄上百亿元的募集规模也说明,理财市场确实也有不小的潜力。
但是,值得思考的是,现在投资者为什么会热衷于购买短期理财产品呢?不错,这类产品确实能满足部分极度厌恶风险,而对于投资收益又预期不高的投资者的需要。但从理论上说,这类投资者数量应该很有限。而当市场上出现有人把股票保证金拿出来买短期理财产品,或者是赎回股票型基金来买短期理财产品的时候,那就不得不承认,整个投资市场的防御风险意识正越来越强,乃至已经压制了风险投资意识。应该说,中国的投资者曾经是极富风险投资意识的,长期以来股市一直是民间证券投资的主要场所,债市也因此被冷落了良久。如今局面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是很耐人寻味的。以前也确实有一部分只适合投资固定收益品种的人参与了股票投资,以致在适当性管理上出了问题。但反过来说,如果市场上有很多人视股票投资为畏途,资金都囤积在短期理财产品上,显然绝非好现象。这不仅使得间接融资比例居高不下,更使得人们的风险投资意识下降。从广义而言,如果一个社会普遍缺乏风险投资意识,被保守心态所制约,自然也就不会有足够的创新能力。
无疑,将厌恶风险情绪上升乃至偏向保守的投资行为的状况,归咎于投资者本身是很不合适的,在股市持续低迷,制度缺陷与监管缺失导致违规盛行而投资者合法利益得不到充分保证的情形下,股票型基金长期缺乏财富效应,权益类理财市场则成为吞噬投资者财富的黑洞,这自然会令投资者对从事股票这样的风险投资缺乏信心,甚至厌倦。而正是这种情绪,导致了资金从风险投资中撤出,转而去寻找避险场所。客观上,现在的短期货币型理财产品就提供了这样的避险空间。显然,此类产品的热销是合理的,但透过这个现象,人们看到的是一种并不正常的状况:如果社会缺乏足够的愿意从事风险投资的资金,那么市场还会有活力吗?
当然,短期理财产品热销,说明市场对此有很大投资需求。而现在应该做的,是尽可能地创造一种适宜风险投资氛围,让有风险投资需求的资金回归到权益类产品的投资上去,而不是被迫退缩在保守的短期理财产品中。如果有人把证券投资基金因为发行了短期理财产品而使规模有所回升视为一轮新的发展契机,那显然就有点可悲了。
短期理财产品走俏的另一面
评论
编辑推荐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