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乏力让“洋品牌”频频变脸


  继味千拉面、肯德基、麦当劳爆出质量门事件之后,亨氏、雀巢公司等跨国品牌也相继遭遇质量危机,而锦湖轮胎、韩泰轮胎也纷纷爆出质量门。近日,阿克苏诺贝尔公司旗下的建筑装饰漆品牌之一的多乐士涂料、嘉宝莉等知名品牌的油漆、涂料也被爆存在不合格产品。在国人已经饱受国内产品质量事件“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危境刺激之下,“洋品牌”再次触动了公众本来就已经十分脆弱的神经——这个世界上,到底还有什么产品值得我们去相信?

  这其实还不算,在质量门事件频出之后,跟那些遇到问题便抵赖狡辩、黑白颠倒、忙于撇清干系找“临时工”的国内企业不一样。面对中国消费者,这些跨国品牌却是大玩“变脸”,或傲慢自大、或大事化小、或转移目标、或设双重标准,尤为值得思考的是:跟多乐士一样,很多的洋品牌在被爆出质量门事件之后,根本就连一声回应都不愿。

  绝大多数跨国企业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良好业绩,都与其良好的“社会责任品质”息息相关。可是,在国内“出洋相”的跨国公司,与其在母国和中国的表现却判若两样。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让那些一贯都重视品牌形象的洋品牌在中国的质量门事件层出不穷?又是什么让洋品牌面对错误也傲慢自如?是什么让他们藐视10多个亿中国人的利益,一到中国就变了脸呢?

  其实,“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在中国是一个人尽皆知的基本常识,洋品牌之所以在中国也是质量问题百出,之所以傲慢,除了文化政治本身的原因之外,我们似乎更应该从国内市场监管的机制、制度的设计上寻根源、找漏洞。

  经常在外行走的人都知道一个常识,当一个素质再好的人遇到内急时,在城市里边你一定会找一个洗手间,但是,要是在一个农村的荒郊野外,你肯定也会就地解决,除非你不是人,没有基本的生理需求。同样,在一个福利堂皇的环境里,人们都不会乱丢垃圾,可是一旦去到一个农村小镇,垃圾照样也是随手乱丢,因为素质再好,你也可能找不到垃圾桶。

  去年春节,我曾经驱车去过湖南西部一个偏僻小城吉首,下了高速后在市区一看到红灯我就按照习惯把车停下来静候,可是,身边那些本地车辆却一辆接着一辆直冲而过,刚开始弄得我都怀疑自己是否看错。更有甚者,在这个小城里,好多车辆转弯调头都不会打灯,处处按照规范开车的我一度觉得自己好似很傻。我真怀疑我的遵章守纪在这里有无必要?

  做过企业的人都知道,一个管理随意、秩序混乱、形象很差的企业要想得到员工的尊重、要想员工不违章基本都不可能,一个人品低下的领导要想得到下属的爱戴基本上也是痴人说梦。在一个缺乏监管,或者管理落后的环境里,人人都有可能违章,人人也都会成为受害者,这与素质、道德、自律根本无关。

  很多专家学者批评“洋品牌”道德滑坡、缺乏自律、没有社会责任感,这真是一种管理上的弱智和幼稚。有一条基本的人性逻辑可以说明问题:人无所谓忠诚,只是背叛的筹码不够;按照这个逻辑推断,官员也无所谓高尚,只是还没找到贪腐的机会;同样,企业也更不可能自律,只是还没找到制假造假的方法而已。跨国公司的“本来面目”就是“商人”,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自然就是它的本能。在一个缺乏刚性监管、没有基本秩序、人人都在不择手段的经营环境里,要是指望这种巨型“经济动物”般的跨国公司自己会去履行社会责任或者自律,还真是一种低级笑话。

  市场经济的正常化、规范化需要的市场环境的公平和正义,在一个人人造假、个个违章的环境里,在一个没有秩序和约束的市场里,在一个制假造假、降低产品质量几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也不会受到任何惩处的自由状态下,洋品牌又怎样独善其身?相反,就像电视里好人永远斗不过坏人一样,世界上受到伤害的永远都是那些自律的企业,高喊社会责任的代价就是牺牲企业自身利益、丧失发展机会,请问,不弄虚作假有怎能生存下去?

  邓小平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好的制度让坏人变好,坏的管理能让好人变坏!这句话,似乎就是对“洋品牌”质量门事件频出的最好诠释。

  落后管理环境下,人人都是受害者!对待“洋品牌”质量门事件,我们不能仅停留在道德方面的评判,也不能总是期待“洋巨头”们道德自律的提升,而应该积极地采取“他律”约束,维护好正常的经营环境,从而驱引企业道德“正向运行”。可以说,只有在制度框架下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角色定位,才能最终落实跨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否则,目前所有的“洋品牌”质量门事件,可能都还将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