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于历史


  “文革”及整个毛泽东时代的历史元素是当代艺术借以表现现实的重要资源之一,政治波普就是典范。但林伟祥不同,他宁肯回到主流历史题材画的范畴内,也不愿陷入简单的符号化和脸谱化的窠臼中。他的绘画更像是在讲一个故事,而不是简单地标明某种批判态度。态度、立场在林伟祥的画中并不重要,甚至他是力图所化解或回避的。他是在重新解读历史,以现实的视角去观看过去某些不为人知的发生。尽管他选择了两性隐私为题材,可一旦被赋予“文革”的背景,无形中被政治所裹挟。权力压抑了人性,恐惧宰制着情感。画面主角衬托在民间艳俗的“自然”中,象征着某种“喜庆”,某种“温情”。但是,自然也是残酷的,在“喜庆”和“温情”的背后,“暴风雨”即将来临。这无疑是林伟祥自己的“文革”史,但看上去,他更像是在历史的叙述中诉求某种自然的温情。在这个意义上,现实与历史之间没有区别。如果说历史上的人性被政治所压抑,那么现实中则是被欲望所宰制。窃以为,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实都在寻找一种“温情”,一种日常生活的“温情”。

  历史有其必然的一面,但更多是偶然。分疏为以上四种抵抗遗忘的方式,也正是为了呈现历史的多种可能。当历史成为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的一部分的时候,便意味着历史与现实都已经被重构。亚里士多德说,诗(即艺术)高于历史,因为诗是不确定的,而历史是确定的。然而,当历史成为诗的时候,二者之间本然的张力则自然地被化解。历史变得不确定,诗则反之被赋予了某种确定的因素。这不论对于历史,还是对于诗,事实上都会是一种“伤害”。问题在于,为什么历史会变成诗?为什么诗被沦为历史的一部分?显然是政治,是意识形态。而正是因为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敏感,促使我们更加自觉于现实,自觉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