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鸵鸟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习惯,就是把头埋在沙子里,无视即将到来的危险。得过且过地享受安定的时光,人们用鸵鸟政策比喻那些没有前瞻性,缺乏风险意识的做法。这种漠视风险的行为,在灾难降临的时候,必将导致除了引颈受戮,别无办法的结果。
执行鸵鸟政策的人,自然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他们认为,我们所没有亲见的,不管是灾难还是利益,基本都很难会真正遇到。所谓担忧都是没有必要的,所谓期待也不过是幻想。执行鸵鸟政策的人,崇尚的是一种及时行乐的生活方式,最著名的口号便是“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不管是收益还是损失,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量化的。
当我们能把损失与收益进行数据化描述,并在内心平衡自身的承受力的时候,往往会释然,并认为“不过如此”。
但是,当我们把压力变成数字量化并理性考量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数字会形成巨大的压力,并不断积累、滚动,并成为越来越大的雪球,让自己终日生活在焦虑、恐慌,甚至窒息之中,让我们难以开心颜。
在重商主义经济时代,我们习惯于用快节奏来提高自身效率,用倒计时增加自己的紧迫性,但倒计时总是会让自己的感觉更焦虑。
我们总是习惯于把那些看不见的、抽象的东西夸大,并把影响扩大,那在很大程度上是加上了心理作用的结果。
人本身就是缺乏安全感的,从直接经历到间接经历,从小环境到大环境,又都在印证并强化着那种不安全感。
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不能改变现实,对外部的一切除了被动应对,也别无他法,也只有改变自己的情绪,改善自身的承受力,才能更好地应对自己所即将面对的压力。
我们所担忧的很多事情都不会出现,但却实实在在地在影响着我们的决策;我们的决策实实在在,却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我们关注并畏惧那些不确定性,试图把所有的不确定性都变成确定的。同时,那些不确定性的东西又对我们充满诱惑,让我们身不由己地去追寻那些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刺激与挑战。
不确定性让我们又爱又怕,因为不确定性不仅带来刺激与挑战,还会让我们内心惴惴,缺乏安全感。即使从虚幻的期待变成实在的失去,都会让我们感觉安心,至少我们知道某些成果是不值得期待的。放弃了之后就会更专注于“靠谱”的事情。
我们在不确定之中迷失,在迷失中犯错误,在犯错误之中承受损失。我们在损失之后动摇自身的信念。即使面对那些已经确定的东西,都要更多地关注不确定性,并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惴惴感。
如履薄冰是一种成熟的思维习惯,世间的一切总是会让我们变得沉稳而谨小慎微。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处于内心的影响之下,渴望成功却又惧怕失败,期待得到却又担心失去。看得见的风险与损失;看不见的利益与压力;这些因素作用于内心,就会对分析与决策产生相应的影响。
在心理作用下,我们所预想的越来越清晰,成为在眼前无法逾越的阻碍,更多的会让自己的决策失误。
其实高瞻远瞩和鸵鸟政策,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过于高瞻远瞩会让自己看不清脚下的路而让自己屡次受伤,鸵鸟政策则会让自己得过且过,坐失很多良机。这两方面的倾向性都会由于视角的局限而有所偏颇。
贾春宝
2012年5月14日星期一
电话:13269258122,(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