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令光伏业在快速壮大的同时亦“遍体鳞伤”。 曾经在中国掀起一股热潮的光伏产业自2011年开始逐渐进入寒冬期。
2011年,是太阳能大获丰收的一年:太阳能电池板成本下降60%,光伏装机是2007年10倍。但是,伴随2011年8月Solyndra高调破产,加之一系列企业破产事件,让光伏从云间坠落,也让人们对太阳能业的未来增加了一丝忧虑。事实上,太阳能的问题与其说是产业失败的结果,不如说是产业增长的后果。新的竞争者不断涌入市场。单位价格暴跌,但是制造商的利润率也在萎缩,光伏市场产能过剩,业内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
根据目前光伏行业发展现状,德国采取削减对光伏行业补贴政策的措施,美国则延期推出原本计划的光伏产业扶持政策,从而直接导致光伏行业整体急剧下滑,企业也受此影响很大。但是根据调查,近80%的能源部门高管表示,到2030年,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将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依然具有竞争优势。预计,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将占据发电总量的43%,但这还不足以限制全球温度升高2℃。
5月9日,欧洲光伏产业协会主席范安德•霍夫曼(Winfried Hoffmann)表示,2011年太阳能发电占据了欧盟电力需求的2%。太阳能的未来依然光明,建立新国家清洁能源战略的时机已经到来。
光伏行业目前虽然正在经历产能相对过剩阶段,但是随着业内努力提高技术水平、突破技术壁垒,合理发展,加上政策宏观调控,积极引导,光伏产业的未来仍是无限光明,发展空间极其广阔。汉能因为掌握了核心技术,开发了新一代薄膜技术,因此在该产业遇到危机时,汉能的抗风险能力非常强大。
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光伏产业的出路一定要掌握核心技术增强竞争力,以太阳能光伏技术为代表的新能源,已经从传统的晶硅电池发展到第二代薄膜电池。目前国内已有高度专业化的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并购等方式达到该领域的最高技术水平。
国际能源网分析师认为作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太阳能等新能源的使用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随着中国“十二五”规划的进一步开展,以及政策对新能源利用扶植力度的加大如果解决了技术瓶颈和拓宽发展思路,光伏必将像“十一五”期间的风电建设一样,迎来真正的春天。
光伏技术创新突破瓶颈 可再生能源仍具竞争优势
评论
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