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手机风生水起,产品售后服务亟需待解


   2012年果然是互联网手机元年,不成想的是主力军一夜间变成了互联网厂商。在阿里联合天语推出阿里云手机之后,周鸿祎宣布联合数家厂商推出高性价比的“360特供机”。随后,百度、网易、盛大等公司纷纷跟进,前期雷布斯以凌厉的营销攻势初见成效全胜的小米手机,在515日又急急地推出了价格为1499元的青春版,本来即成为红海的竞争顿时更加白热化了。

 

   市场竞争,最终的获益者是消费者。可以想见,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在未来一年内将加速智能手机向更高配置、更低价格的方向发展,作为重要的移动互联网终端,智能手机替代传统“黑白机”可以说是指日可待,诺基亚这个不跟随者已经虽然还在诸多用户手中,但这些用户已经被嘲笑为“OUT”了。

 

   然而,在反传统的互联网厂商在进入传统手机的圈地抢夺市场的时候,却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产品的质量问题以及售后服务。与“黑白机”相比,智能手机在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上都复杂了很多,它更像一个电脑一样,可能会因为质量不过关而产生死机、重启、掉线等各种问题,信号门、屏脆脆是各家都绕不过去的坎儿。

 

   以小米为例吧,在大造热销的营销攻势之下,其曝出的“质量门”和高居不下的返修率问题就值得其他手机厂商借鉴。部分小米手机的购买者在网上痛陈所遭遇的维修之痛。公平地说,有些问题与小米手机的硬件质量不过关有关,有些问题则是由预装的软件引起的,与小米无关。然而,消费者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去辨别到底是谁的问题。只要是手机的问题,那就是小米的问题。道理很简单,在手机递交到用户手中的时候,严格的质量管控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管控既包括软件,也包括硬件。

 

  所幸的是,小米公司在官方声明中承认了出现系统频繁重启等质量问题,一些消费者出于对一个新生品牌的理解,放弃了追究小米手机质量问题的责任。然而,这既为小米,也为其他消费者敲响警钟:市场份额、销售额固然重要,但质量问题马虎不得。

 

  在这方面,建议小米公司和其他智能手机厂商借鉴一下日本品牌的崛起之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日本公司的产品质量很糟糕,出口的玩具玩不了多长时间就出现质量问题,灯具的寿命短得令人无法接受。然而,日本产业界很快达成一个共识:产品质量方面的恶劣口碑是日本进军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本各行业的厂商经历多年的努力,常抓不懈地进行质量管理革命。

 

 中国制造近十多年的经历也同样表明,最终只有那些质量高、口碑好、顾客服务到位的品牌最终存活了下来,例如海尔、华为等。不注重质量,甚至企图以差质量突击抓市场的企业最终都成了昙花一现。这样的企业发展常识足以惊醒包括小米在内的各个智能手机厂商重视质量问题。不论你是传统企业的还是互联网企业,不论你靠的是营销还是产品体验,质量是生命线,服务必须跟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