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幸福广东”的战略路径


  具有重大意义的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唱响了建设“幸福广东”的最强音,明晰了建设“幸福广东”的新思路,升华了广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境界。如果说,建设“幸福广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召开,则标示着“幸福广东”建设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和加快发展的新时期。

  汪洋同志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强调指出,“建设幸福广东,必须突出改善民生,突出文化引领,强化制度保障,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建设“幸福广东”,不仅要求物质财富的宽裕,而且对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权益保障、生态环境优化、公共文化品供给、公民文化素质、社会管理水平、区域平衡发展、创业条件、生存环境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改善民生、文化引领、制度保障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基本上涵盖了上述内容,是建设“幸福广东”的一条完整的战略路径选择。

  改善民生——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民生幸福既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的集中体现。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牢固确立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理念,是建设“幸福广东”的先决条件。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科学发展之本、和谐发展之基,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经济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要大力发展各项民生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文化引领——建设“幸福广东”的关键。经济是基础,精神是导向,文化是灵魂。“幸福”是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综合体现。但从深层次看,“幸福”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状况的心理评价,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种认知和满足,是人生有意义和快乐的心灵感受。因此,幸福广东,重在培育,功在引领。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感化和催化作用,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张旗鼓宣传和实践“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增强主流文化观念在各种文化载体中的社会表达力和感染力,着力培育理性平和、乐助他人、宽容感恩、知足常乐的社会心态,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

  制度保障——建设“幸福广东”的动力。建设“幸福广东”,制度保障是根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思路、创新政策举措,在落实好现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加快完善“幸福广东”建设的体制机制,努力营造公平公正、活力有序的大环境。要着眼于“幸福广东”制度体系的构建,全面整合政策资源、法规资源、行政资源、人力资源,对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系统化设计、制度化安排、规范化建设、长效化推进。要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为突破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改善和优化机关作风。要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卫生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为保障,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促进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要完善民生工程投入机制,建立健全监督和约束机制,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大力推行科学决策,建立完善为民办事征询民意的制度,让人民群众充分享有参与权和知情权,在落实民生政策方面做到公平、公正、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