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选解3
原文: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解读:这乃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两个对立的方面,而且互相矛盾。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同时出现、共同存在,并且同时消亡。我在职业日志《循环论——宇宙基本模型 》中提到,如果宇宙爆炸论是正确的,即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的无限小的、没有时间空间概念的小点膨胀而来(我们姑且认为这种状态没有任何信息存在,即“零信息”),那么,从信息守恒(即宇宙的信息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总量永远恒定)的观点推断,目前宇宙中所有纷繁复杂的信息,都有其“反信息”,两者之和为零。反物质的存在,已经对此有所印证。因为宇宙产生前就是“零信息”。这里说的是客观世界的情况。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应该是统一的,而非割裂的,任何的意识形态、思维活动,其实也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不会脱离物质世界而存在。道德经所说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人类主观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认识,恰好是客观宇宙中每种信息都有其相反信息的真实体现。这两种理论又是相互印证的,增加了各自的正确性。
以上是从逻辑的角度,试图说明为什么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从逻辑中走出来,老子的这些话,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仍然有深刻的启发。这几句话,奠定了我们为人处事由无为到有为的思想基础。因为任何远大的事业,都有其现实的羁绊和困难,不可能一蹴而就。事物的两面性,决定了事业的难度。如果事物只有一面性,那我们早就进入时空隧道,不知道跑到多少亿光年以外去了,就不会在地球上抱团挣扎了。虽然事物是两面性的,但这两面性在某个阶段上,并不是完全平衡的。如果两面性永远是完全平衡的,宇宙就没有意义了,人类就不可能有作为了。在某一阶段上,其中一面的意义是会大于另一面的。这个我在《循环论——宇宙基本模型 》中已有说明。比如空间循环,在圆环上的某一段,是有大小之分的,或者说这一段圆环上变大(或变小)的方向,是这一段的趋势。
理解了这个即整体又局部的本质之后,我们再看事物时,就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了。我们的任务就是认清我们所处的时代,哪些方面是趋势。认清了趋势,就不会再迷茫,不会再有幻想,就不会再脱离实际,就会正视困难,解决困难,将两面性中为现实时代所需要的那一面放大,就不必畏缩退后,不知所终。这是可行之道。
这里,我们试图将客观世界和主观意识,从逻辑上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