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中部,与俄罗斯、朝鲜陆地相接,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幅员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人口2749万,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科教优势突出,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5月21日上午,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是中、俄、朝、韩、蒙东北亚五国共同启动的项目。2009年,中国政府批准实施《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经过两年多的深入推进,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取得显著进展。
今年4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吉林省珲春市设立“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并印发了《关于支持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自1992年中、俄、朝、韩、蒙五国共同启动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项目以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合作成效日益显现。2009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经过近3年的深入推进,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取得显著进展。中朝两国共同开发和共同管理的罗先经济贸易区项目顺利启动,中俄路港通道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中蒙大通道项目正抓紧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长春和吉林两市在城镇规划、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共享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了腹地支撑作用。珲春市对外窗口作用进一步突显,目前,珲春市经朝鲜罗津港至上海的内贸货物跨境运输项目成功实施,珲春市经扎鲁比诺港分别到达日本新泻和韩国釜山的国际陆海联运航线正式开通。
在这一背景下,为进一步推动图们江区域合作以及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今年4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同意在吉林省珲春市设立“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推动设立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是我国深入推进图们江区域开发开放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提升我国沿边开发开放水平,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与朝鲜、俄罗斯的经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和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延龙图“一体化”,正加速建设城际快速公路,整合金融、电信、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大力发展食品、能源、人参和IT产业园以及模具机械加工园等园区。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认为,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建立,必将为我国沿边地区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更好地促进沿边地区人民富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与边疆稳定,进一步增创我国对外开放的新优势,保持和发展与周边国家及毗邻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良好势头。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吉林的亲切关怀,同时也体现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吉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鼎力支持。《意见》明确了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功能定位、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建设布局和支持政策。
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吉林省牢牢抓住机遇,推进改革创新,破解突出矛盾,经济发展加快,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续8年保持12%以上增长。2009年8月,国务院批复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首个沿边开发开放战略,明确提出以珲春为开放窗口,延(吉)龙(井)图(们)为开放前沿,长春、吉林两市为直接腹地,实施边境地区与腹地联动,率先突破,率先发展,形成具有较强实力的经济隆起带和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带动吉林乃至东北地区的改革开放和振兴发展。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实施两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吉林省坚持科学发展,统筹推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施“三动”战略(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和富民工程,经济社会发展迈出新步伐。去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531亿元,跨上历史性新台阶,比2009年增加3328亿元;全省地方级财政收入比2009年增加363.02亿元;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和引进内资金额分别比2009年增长了38.7%和76.4%。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长吉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编制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使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基础设施等进一步融合。第一,推进了功能布局的一体化。长春和吉林两市以“突出(长春)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做大(吉林)综合性特大城市”为定位,逐步优化完善了的两个市区、周边以及两城连接带的发展空间,全面推进九台、双阳、岔路河和永吉四个节点,以及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长春西新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开发区、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吉林北部工业新区、中新吉林食品区、吉林北大壶冰雪旅游区等八大功能区建设,使长吉区域的综合承载能力与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增强。第二,推进了产业布局的一体化。长春和吉林两市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产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正在努力建设(长春市)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吉林市)石油化工、(吉林市)现代农业、(长春市)轨道客车四大“国际级”产业基地,打造长吉北线城市经济产业带、南线绿色休闲和现代农业产业带、南部生态旅游产业带,形成“两核”集聚辐射、“三带”协调发展的区域产业一体化格局。第三,推进了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长吉两市“四纵四横一联”公路网升级改造全面启动;长春地铁1号线、西客站换乘中心、吉林铁路换乘中心等城市交通枢纽工程即将竣工;“气化吉林”、“数字吉林”、“中部城市引松供水”等工程正有序开展;长吉两市户籍制度改革初见成效,人口互认互通管理体系已经建立;两市人口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无障碍转移正在积极推进。
二是通道建设得到明显加强。长春至珲春488公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行车时间由原来10个小时缩短至5个小时。东北地区第一条高速铁路——长春至吉林111公里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吉林至珲春铁路客运专线正在加快建设,建成后,长春至珲春2个小时就可以到达。长春和延吉机场实施扩建改造,旅客吞吐能力显著提升。坚持以珲春市为节点,构建连接边境与海港、辐射东北亚区域的国际贸易大通道。中俄珲卡铁路预计今年6月恢复运营;成功开通经俄罗斯扎鲁比诺港至韩国釜山和日本新泻的陆海联运通道,到釜山由原来的5天以上缩短至1天半,到新泻由原来3天半缩短至22个小时。朝鲜元汀口岸至罗津港二级公路改造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珲春经朝鲜罗津港至上海(宁波)港的内贸货物跨境运输成功启动,开辟了我国东北地区经济、便捷的出海运输新通道。
三是国际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中朝两国共同开发和管理的罗先经济贸易区在2011年6月正式启动,首批合作项目中,高效农业示范区、长春亚泰集团年产100万吨水泥、中国公民赴朝鲜罗先市跨境自驾游等项目已成功实施。去年12月份,中国第19个、吉林省首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获批,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中,今年年底将正式通关运营。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推动建设的中新吉林食品区,是国际间农业和食品领域战略合作的重点项目,目前各项规划编制基本完成,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将打造国际一流的安全健康食品生产示范区。还有,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实施以来,吉林省有4个省级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总数达到8个。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图们江区域开发开放,推动了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为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
作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窗口”的珲春市,是我国唯一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的边境城市,也是我国唯一集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和中俄互市贸易区为一体的区域,先后启动设立俄罗斯、日本、韩国和吉港工业园,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良好基础。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的形势下,国务院批准设立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并出台了支持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高度重视,对吉林省沿边开发开放事业的大力支持。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的引领下,开发建设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更有利于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提升我国沿边开发开放水平,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下一步,吉林省委、省政府将按照国家要求,周密安排部署,进一步细化任务目标,强化责任落实,完善措施办法,全力推动示范区建设。一是组织规划编制。精心谋划,超前思维,坚持高水准、宽视野,尽快编制完成总体规划,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操作性的依据。二是研究落实相关政策。围绕意见中提出的9个方面扶持政策,立足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和完善具体实施意见,重点利用好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权利,进一步放大政策效应,增强发展的推动力。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珲春市区至边境口岸的高等级公路建设,实施口岸设施扩能改造,巩固已有陆海联运航线,努力形成立体、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四是推动重点产业发展。整合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搞好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生产要素有效流动和聚集。引进相关产业龙头企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境外资源开发、生产服务、国际物流采购、跨境旅游等产业基地。五是创新体制机制。继续在中国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协调小组的指导下,完善省部共建机制,探索有利于示范区未来发展和边境地区长久稳定的管理体制,创新对外合作机制和市场化经营模式,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为示范区健康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在总体要求上,《意见》强调要以创新沿边对外合作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深化沿边地区国际经济合作为抓手,以畅通面向东北亚地区交通运输网络为保障,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和跨境旅游等产业,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边境地区开发和腹地经济联动发展,将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国际合作开发以及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示范区,为实现东北全面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发挥重要作用。
在战略定位上,《意见》明确了立足珲春市、依托长吉图、面向东北亚、服务大东北,建设我国面向东北亚合作与开发开放的重要平台,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发展成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桥头堡的四大定位。
在发展目标上,《意见》提出了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今后十年的奋斗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形成良好的体制、市场、政策和法律环境,联通内外的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明显成效,商贸物流蓬勃发展,边境和跨境旅游进一步活跃,跨境合作模式初步建立,双边联动发展、多边联动发展深入推进,开放性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服务完善、商贸繁荣的重要经济功能区,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平台比较完善,跨境合作成效显著,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功能充分发挥,商贸物流和跨境旅游日益繁荣,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在建设布局上,《意见》明确了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重点,按照对外贸易合作、国际产业合作、中朝经济合作、中俄经济合作四大功能板块,统一规划、有序推进,分类指导、突出特色,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畅通人流、物流通道。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深化产业合作,不断提升对外合作水平,构建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示范内容上,《意见》提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力求在合作模式、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和政策设计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把推动中朝、中俄跨境合作作为我国参与多边合作的重要目标,积极吸引东北亚地区有关国家企业共同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
在支持政策上,《意见》从财税、产业布局和投资、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海关监管及口岸建设、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通关便利化、专项资金支持等方面赋予了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支持政策,具有较高的含金量。
相信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在周边国家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下,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一定能够建设成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为加快我国沿边地区发展和推动与周边国家合作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图们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 大力发展模具机械加工园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