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一个经济区的建成建好,必须依赖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同心协力。从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经验来看,政府的实施纲领与具体政策至关重要。然而,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概念提出到不断完善;从区域经济研究到产业发展规划,已经有十余年了。按理说,这次湖南省发出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号令,应该是万事俱备水到渠成的事情。
然而,湖南省政府对如何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相关政策却没有出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两大难处:一是因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涉及到岳阳、益阳和常德三市,如何统一让地方利益服从大局,让三地政府形成共识,在经济区建设中能统一协商和通力合作,存在难度;二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是“生态”,而生态的实现意味着低碳、环保和绿色,也就是在经济区的建设中必须建立非常严谨的准入机制和严格的淘汰机制。由此带来的大量投入大,见效慢的问题,将与湖南已经成熟的“弯道超车”发展模式,形成新的矛盾。
笔者从益阳湘甲王重生,引发出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系列思索,其实也就是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对地方政府职能定位、企业发展模式选择,和民众共识形成的担忧:
毋庸讳言,岳阳江豚之死与岳阳地方政府的不作为不无关系,这从“岳阳江豚保护区”项目拨款七年却始终不见开工的事实,便可见一斑。也许我们应该给予理解,毕竟保护江豚的工程费时耗力,也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更不可能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益阳湘甲王以野生放养的方式重现江湖,完全靠民营企业家唐荣先生,将个人良知化为自己的企业道德,耗时三年时间,在两三年内看不见任何回报的情况下,冒着洪水卷走、疫病侵袭的风险,大胆投入上千万的真金白银,孤军奋战的结果;
而江豚密集死亡的消息,能在短时间内内以爆炸裂变的方式迅速牵动亿万民众的心,我们不得不感谢一个普通的新闻人徐亚平先生,是他,为了岳阳江豚保护协会这样一个民间组织,不惜举债百万;是他,为了给江豚那“天使般的微笑”永远留驻,数年如一日地劝说无数洞庭渔民,如椽之笔书写数十篇文章向世人倾诉江豚的哀愁……
正是有着无数像华源农业那样的企业公民,像徐亚平先生一样的仁人志士,在今年中央发展再度深化改革的指令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应运而生!因为,这个经济区是以生态为核心,这与“十二五”规划的中的向绿色经济转型,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当契合。
不过,我们必须认识到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是非常艰难的。它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如果说,强制企业采取绿色生态的生产和经营模式,要求个人追求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对于当下的中国企业和民众而言,并不是非常困难。但是,对于环洞庭湖的三大地方政府,要他们抛开地方利益,改变管理模式,却不是那么容易。因为,这就要求地方政府领导人从执政理念到在经济区建设中的政府定位,都必须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具体而言:
一是改变过去开发区建设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思维模式。政府的职能要由过去的粗放式的招商引资,变为有目的的精细化招商引资;由单纯地扶持园区企业发展,变为扶持与监管并重;由唯生产总值和解决就业等经济指标,转向碳排放、冶污等非经济指标一并考核;
二是摒弃以往急功近利的执政手段,杜绝大搞形象工程的做法。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中,学会用长远的眼光和宏观的思维谋划布局。不要只考虑任期的职责,而要想到子孙后代的幸福安康;不要只想到造福一方百姓,而要考虑到整个洞庭湖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改变那种所谓“经营城市”的执政理念。作为地方政府,怎么能用企业经营的手法进行城市管理?像对江豚等濒临灭绝的动物采取保护措施,这完全属于公益性质,如果用经营的观念来看,这完全是一种无效行为,不能投入任何人力物力。
四是改变以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观念,而要形成“服务一地,造福四方”的理念。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中,不要身在益阳就只考虑益阳的事情,执政常德只维护常德的利益,为官岳阳便只想发展岳阳的经济,而是要站在整个洞庭湖区域的高度,三地政府消除地域观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共商合作协同发展,共谋中部绿色崛起的大业。
因此,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要想建成建好,真正实现中部绿色崛起,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地方政府的转型至关重要。为了让我们的母亲湖永远泽被湖湘儿女,为了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长留青山绿水,我们必须牢记徐亚平先生的那句话:“江豚就是最好的GDP”!期望我们的决策者能够明白:只有江豚微笑永远闪现和野生甲鱼时常出没的洞庭生态湖经济区,才能真正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经济实现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岳阳江豚之死与益阳湘甲王重生——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思索之三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