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说法


  这一章到底是说:子路敏于行?还是说子路急躁呢?“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按照字面的解读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说子路听到一件事,因为害怕再听到另一件事,所以子路没有去作。这样的话,似乎子路就成了没有主见的那种犹豫不决的人。这显然不符合子路的为人,故不取。

  第二种解释也许就更为机械和没有道理,这种说法是:“子路听到一件事,因为无法完成,所以子路总是害怕“有闻”" 呵呵! 那子路成了什么样的人了? 因为作不到,连听都不敢听?那还是子路吗? 况且最后面的那个“唯恐有闻”的“有”字,明显是应该当“又”字讲,那是非常浅显的古文基础,自不用我废话。这样的说法自然也为我所不取。

  那是不是有第三种说法哪?有,当然有。那就是子路听说一件事,马上就去践行。(这就是闻斯行诸)。在第一件事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很怕听到第二件事。因为没有办法去同时作二件事。而闻之不能马上就去践行,是子路所不喜之事。故而钱穆先生说:“子路非恐闻也,实恐行之不逮也!”也就是子路真正怕的不是听到什么,而是能不能作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