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今天才愿意表达。生逢一个民营企业的乱世,或者说处于加工贸易型民营经济的低潮时期,在政府精心设计的经济环境下形成了所谓的“国进民退”格局以转移人们对民企层出不穷的倒闭或被兼并问题困扰的条件下,结合加工贸易型民营经济过去侧重成本控制与营销业绩的历史,职业经理人过去得以绝对服从由单个老板构成的成本与营销导向型文化为旨的工作状况,虽屡有不堪境遇,但就业状况显然要好过最近几年。现在不仅要服从一个特殊的表面上重视成本与营销,而实质上重视私人关系与站队问题的官商勾结时期老板文化;而且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持续的学习能力,既要把握好“跟对人”的时机和转移投靠对象的节奏,也要有足够的模仿与学习能力。否则,你不仅可能无法谋求到生存机会,而且得到工作之后,也会被实权派编排特殊节目或手段令你不得不失去工作。
比如说,至少就我及我的一些朋友而言,处于残酷的民营经济生态条件下,我们没有办法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而只能为了生存及改变谋生方式不得不习惯使得自己变得越来越“特殊”。以此作为适应特色社会与“特殊”市场的基本出路。得出这个结论的导因,是因为我偶尔翻到自己过去一篇电影评论文章——《有些位置只给特定的人保留》。文中有句话颇为写实:“遗憾的是,现在在位置上的都是实权派,没位置的只能改行做起评论家。有能力办好事的不能做事,能做事的净做些没水准的事。”
为什么说是“特殊”,而非优秀呢?
其实很简单,无论“特殊”,或优秀,本质上其实首先取决于我们所要适应的游戏规则,其次取决于自然人的记忆力、时间与精力的局限性。这里的“特殊”,是指我们的求生技能,而非专业能力及其积极上升的弹性能够被自己无限延展;而“优秀”,至少在生存的稳定性形式和可供发挥的平台保质期方面,是指我们精于或持续在某个领域或企业长期生存与发展下去。
从背景上讲,最近这几年企业与经济形势较为特殊。这是导致职业经理人人才技能呈现“特殊”倾向的环境原因。不得不提一个非常关键的媒介表现——适应能力。相比之下,你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如何,那只是敲门砖,或者说是适应现实游戏规则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步,进入某个企业之后就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当你有幸获得倚靠某个职位谋生的机会之后,你首先得适应明示规则和潜规则,其次能够以各种方法驭游于明示规则和潜规则之间,如此方才有可能获得生存的稳定性保障——转正及之后被提拔的可能;由此而进入下一个阶段——可供发挥的平台保质期。对职业经理人,这是一般情况下、以一般普通管理职位入职,方才能满足基本的生存安全需求,也是相应的谋求技能。而如果你进入一个企业的职位处于某个业务负责人的位置,恰好这个企业中有那么几个人非常“好感”于你的业务和位置,那你就要十分小心了。主动靠近你的家伙,十有八九都是居心叵测的;一旦这里的明示的和地下的组织部长(一般都是老板们的亲信),“碰巧”一个是无中生有、搬弄是非的刁人,另一个是见风使舵、老奸巨猾的滑头,那你就要百分之百小心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言甚是。因为从组织行为学及管理实践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特定人格与品行的老板及其一干“智囊”通常会培养与塑造出相同人格与品行的下属或只对这类人予以信任与使用。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职业经理人与老板们的矛盾难以磨合以及无法调和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从社会确立企业制度的本质上讲,是公司法律制度确定的企业自主经营原则。对民企来说,在用人方面,这个“自主经营”实际上就等同于老板(产权所有者)可以随心所欲;对国企来说,在用人方面,这个“自主经营”实际上就等同于老板(委托管理人)可以随心所欲。比较而言,从法理与泛理论上讲,没有哪部规则及惯例与习惯规定了,老板需要专门学习文化与如何管理企业,但每个市场几乎都要求职业经理人接受专门的MBA或管理训练;从现实情况上讲,民企老板习惯以“实践和经验高于理论”作为藐视专业与理论的借口,国企老板又多有利用公务购买高级学位的“癖好”加强了他们级别差异化漠视专业与理论的资本。再探讨民企与国企对待职业经理人的差异。相对而言,在民营经济游戏规则之下,一般老板们出于对企业生存与发展——自负盈亏的顾虑,对待职业经理人多会站在公司利益的立场;而在特色社会国有经济游戏规则之下,绝大多数老板是不会首先站在公司利益的立场之上的,他们主要关注自己的位置和个人及团伙的利益。
为什么我不使用“团队”,而是用“团伙”这个词汇呢?是借用语文词义、管理理论与法律上的定义。一般来说,“团队(Team)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团队的构成要素总结为5P,分别为目标、人、定位、权限、计划。团队和群体有着根本性的一些区别,群体可以向团队过渡。”(1)而“团伙”词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纠集在一起从事不轨活动的小集团”;而法律上定义为“在较大群体内部,相互交往密切的一撮人;一个内部小集团。”(2)
如所言不虚,究其根源,这便是我们的职业经理人的人格与才能不是变得更优秀,而变得更“特殊”,和我们的企业及其产品不能变得更优秀而变得更“特殊”一样,其本质原因相同,来源于特色社会的特殊市场。
众所周知,市场的特征并非一成不变的,遂有市场化的说法。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往往是出发点相同,在出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却大相径庭。问一百个人,面对变动的市场该怎么办?一百个人大概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调整自己,适应市场。”但是,如果再问,如果这个市场崩溃了该怎么办?大概大多数人都会长时间不知所措。联系前面的文字,过去停留于口头而内在并不关心产业转型的民企老板们大概没有不对此忧心忡忡的。毕竟面对金融危机下的出口状况逆转,令他们毫无应对之策。但是,特色社会的国企哥们则显然不必为此而太过苦恼。首先他们大多占据暴力政权把控的垄断行业位置,其次即便把东家整倒闭了,还可以调去西家升任。既然没有追责机制或朝里有人荫护,级别上去了就不再下来,故而他们习惯了对自己祸害了企业而寡廉鲜耻的心理状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固然所言恒理。在特色社会和特殊市场,没有谁不明白引领市场和制定市场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但也没有谁不对自身的技术、品牌、营销渠道及其背后的管理能力心虚不已。一个不自信的组织或个人,除了小心翼翼地跟随与模仿他人,大概就是时刻盼望通过“嫁”给他人,以攀得高枝,从而获得“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暂时好处。民企如此,国企更是如此。何况,从某种非企业管理的角度,或者说类社会学的出发点来看,面对基础条件方面的各项劣势和社会矛盾的日益集聚,特色政府确立经济社会实质上重视的就是短期利益。这剂药下得妙,用得巧,基本达到了转移民众视线、蛊惑民众的良好目的。
面对市场,既然所有组织和个人都是如此,民企当然不会例外。实践中,其实没有哪一个民企不是看得真真切切,而且具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感。圈一帮廉价劳工组装加工,卖给外国佬,再争取各项政策补贴相结合,如此做强做大,是国内知名民企发迹路径;租一个厂房,貌似生产产品,租运船只至公海倒掉,回来凭证领取出口退税之类,兼以偷逃税及规费,如此周而复始,是国内一般民企的生发之道;在电子市场周边租个农民房,买来洋产品雇“高手”解码而后复制组装出售,或使出横身解数腾挪走私,是国内小作坊及个体商贩的发家策略。相对于财务收益表现和个人短期好处而言,如果每年需要投入利润的50%以上用于购买设备与聘用人才来进行研发和改进管理,可能十年之后才能产生超额利润,也可能颗粒无收如同将辛苦钱扔进了海里。面对一个如此不确定的市场,身处特色社会及其不断添加的权力交易市场与主人公变迁取靠问题,看着其他富人奢侈享乐的生活,几乎没有哪一个民企老板愿意过着居士侍奉三宝式致力于呵护和培育技术、品牌、营销渠道及其企业管理能力提升的创业家生活的。
国有企业呢?仅就责任感而言,这里的哥们一旦爬上老板席位,除了政绩和团伙责任感外,是鲜少有企业责任意识的。也正因为如此,特色社会国有企业中的知名企业及央企,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力度往往是超出一般民企和二三流国企的。连政府都不放心这帮团伙哥们,不得不主动给他们悬上达摩克利斯之剑。联想起一位西部国企一哥竟然天天大言不惭地说“制度不重要,不要让规范束缚了行动”,“不要屁大点事都拿来汇报,影响了我的决策思路。”而这位一哥究竟都在干什么呢?且说某位同我均属新浪推举的商界人物,数前年尚有名声的姜博士,尚有一定才识,然不学无术、口若悬河的其兄(未经核实是否确定)竟打盖其次的大旗,结盟该国企一哥动辄40万中介合伙。这里无需玩笑金大虾《射雕》中裘氏兄弟。只说此一哥偏“爱”这位其姜博士之兄,以及为何采购及之后水平极不专业至超烂的咨询稿,都能一次性通过?其原因自不得而知的。何况该老兄来该公司两年有余,毫无确切业绩稍可稽考,口中竟“公司尚处初创期……”念念不休。再联想到某位国企二姐为笼络人才先大许其诺,及临场权斗无望,不得不借故缺席溜号自保。其情不可谓未必不真诚,其失信忘诺未尝不也是实力不够的体现。如这样的言行,不过真实的国企老板及其操控下的人事现状的一斑而已。
从这个角度,就管理模式和治理水平,比较现实公共管理而言,特色社会国企比政府治理的水平要差许多。原因在哪里呢?如前所述,“自主经营”是国企老板们祸乱企业以致国企祸害民众的制度导因。比如,对于人事决策权,政府招募和提拔公务人员,虽然至今依旧诡秘难辨和风云诡谲,但好歹有各层职能部门把关,除非有权力辖区一哥罩着,你老兄想越轨,成本和难度是非常大的,运作成功了也经不起“举报”;但大多数国企现在都具有“特殊”专权,招什么人、给什么薪酬、转正提拔,以及是否整倒挤走某人等等等等,全是企业小圈子的一哥、实际控制人及其代言人或活动人掌控。如何解决呢?从治标角度讲,倘若最起码不引入公务员之类的录用和选拔制度,以及配套招投标管控制度,就一定只是在继续容忍国企一哥及其团伙胡作非为。而从治本的角度,从本质上讲,企业本来就是私权的产物,国企存在形态和公共组织有天渊之别,和公益机构更是南辕北辙,解决方法就是唯有绝对的私有化和放开垄断市场一途。如果不私有化以及不开放自由竞争,国企只会成为团伙食利、盘剥民众和同伙分赃的特殊势力圈子。不过,理论上尽管好说,倘若不改变特色社会的政治体制,显然又是不可能的。因为称“公”阶层通常通过国企或假借民企之壳以及其他“组合拳”,实现团伙结盟的全部目的。
这些人的表现,应了我一位高校商学院高知朋友的话:“现在TMD当官的还显得越来越客气了,民企老板也懂得谦逊了,怎么那些国企的高层、中层MD越来越牛逼轰轰了?!”我笑他明知故问,无非作为畅酒之佐料。用人、采购、销售、报销,乃至于决定和哪个中介机构合作,权力全在一哥一只笔或挂靠一哥的寻租者身上,能不小则态度倨傲,大则骄奢淫逸嘛。
有这样的土壤和耕种者,雇来什么样的工头与劳工,和播什么种、长什么苗、施什么肥、打什么药,之后产量、收成,以及未来如何,是一目了然的。到这里就可以回答为什么说我们变得越来越“特殊”,而非优秀——这个问题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此言智谋足俱,概中国经典人格之全。这里必须要明确市场发展到什么阶段了。这是考验职业经理人的首要功课。
民企崛起的原因,承世界经济环境和国内城乡矛盾之大运。没有低价和牺牲原生态资源作为交换基础,民企不可能有2000年前后的辉煌和等身财富,也不可能动摇和改变国企的地位。但是,自从特色社会步入金融与资本领域之后,无论是民企,还是国企,都在暗中使另外一股力。这“另外一股力”,虽然和前面所说的实体经济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但在众所周知的明示规则和潜规则社会大环境下,事实上被割裂开来;并且,随着环境与条件的变迁,一部分人深暗此道,一部分人半推半就。
这“另外一股力”,就是存贷差(存款与贷款的差率发生额)和融投差(融资与投资的差额及退出的收益额)。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除分析中国企业的历程外,也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变化及调控针对点得以解释。意思是,要借助和创新金融及投资工具与方法,让制造业、服务业及社会闲散资金持有者沦为你不需支付任何报酬与代价的打工者。如你制造业卖多少产品才比得上我小试牛刀玩转半笔资金,你辛辛苦苦卖了多少房间也比不上我资本运作一滩水的项目。
过去,一般是一些民企对此较为感兴趣,间接放贷和炒股都是最浅层次的,上市是一般层次的,股权交易是高层次的;进入2004年左右,国企及其监管者亦开始热衷此道。可惜国企及其监管者在头脑和行动上没有跟紧政府开发贩卖“土地财政”与招商引资的步伐,不然现在的国企根本不需要靠政府的权力输入来获得垄断地位了。而进入2007年(3)之后,实体经济及其附着的二、三产业领域都是哀鸿一片,连土地一级市场和房地产业也开始呈现泡沫破裂的迹象,老板们开始寻找出路。由于大部分出路的瓶颈,都集中在资金方面。因为过去赚得的超额利润,都基本上用于老板及其团伙奢靡的个人消费上,一旦缺乏滚动的回笼现金,则原材料采购资金和劳工工资均无法支付。出现这种情况之后,有老本的吃老本,有负债的立马“跑路”。这个时候,官方救市的方式和民间自发选择的方式,可谓相得益彰:除了放大金融与资本市场的效用外,也只有放任民间借贷及投融资活动渐呈气候。由此可知,职业经理人在2008年之后的特色社会的就业与致富机会,在投融资领域。无论是继续就业,还是自创公司。这是一个方向。
再谈点更实用的。对于特色社会的市场来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里还是三缄其口吧。但是,对于职业经理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至少我的回答并非如此。企业,并非理论与科学研究的产物。民营的,一般是老板们自我创造的;国有的,一般是各级行政力量配置的。也就是说,企业一般都是人为形成的。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彼此都不是因对方而量身定做的。只不过,在企业出生及衰亡表现,由如雨后春笋走向如今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现状之后,职业经理人生存的空间和状况,也就变得日趋严峻与艰难起来。这个时候,就求职生存的角度而言,所有固守过去的技术、理念、知识与经验积累的职业经理人,都将面临无法就业和入职不久即被辞退的命运。当然,也有可能因为机会不好,如突然生病、遭遇权斗成牺牲品之类。此不一而足,就不作探讨。但是,作为一个特色社会市场中的职业经理人,我们要明白,不仅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专业学习和工作经验同现实匹配;也要努力学习并制造不同的钥匙,去开不同的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来弥补与现实的差异。也就是,除了在岗的需要忘记自身独立性之外,求职谋生的,唯有选择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特殊,别无他途。
由本文而溯及社会,所以我说,我从来不认为国人适应能力差,相反却以为,若联合国给全世界各国设立一个常设的“适应与善变奖”并许以适量奖金,估计数千年血脉传承基本上都已谙熟明哲保身的国人一定是连续的蝉联冠军之光荣称号的获得者。
但是,一个企业如果将主业当成投融资的幌子,也一定是败相毕现,迟早要出问题的。一个社会如果从制度和社会人格上,主流趋利、专制独裁与诚信渐失,长此以往换汤不换药,显然是充满各种严重危机并不断刷新维稳成本的。
最后,本文的结语还是采用《有些位置只给特定的人保留》的结论性文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