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日前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的话题将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因此,本期我们重点就就业及其相关话题进行探讨。
根据中央的判断,由于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内部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十二五”时期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将继续加大,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就业任务更加繁重。日前,国务院转发《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将促进就业作为优先战略和首要目标,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力抓手。
张丽宾认为,这表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逐步回归到发展的本原——人的全面发展。她在解读规划时说,促进就业是政府的首要责任,为此必须制定专门的就业促进政策,全面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不断改善就业质量,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抓好关键的就业增长点,即市场需求大、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新产业,着力扶持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需要稳定就业、减少失业,并统筹做好城乡、地区、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杨宜勇提出,未来五年,促进就业问题顺利解决需要主动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紧密结合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全面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体面就业与和谐就业。为此,他提出几项保障措施:建立失业统计制度和失业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失业预防和调控机制;各级政府要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予以考虑,建立健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全面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深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同工同酬,逐渐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冯奎则提出,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将就业摆在优先突出位置,将推进城镇化与转移农业劳动力相结合,实施多元复合转型的城镇化,转移农业劳动力,努力做到农民的市民化转型、城镇空间转型、非农就业转型等多种转型同步实现,并注意发挥这三种转型之间的互相推动与促进作用:优化城镇形态,实现农业劳动力有序转移与合理分布;在城镇中培育一批吸纳非农就业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加快农民工的市民化,保障农业劳动力的稳定转移;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抓好新农村建设,就近就地转移一批农业劳动力。
夏鲁惠提出,要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发展,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
刘奇则在分析各地出现“民工荒”现象后提出,“就业难”和“招工难”同时并存,“有人没事干”和“有事没人干”同时并存,实质是结构性短缺,紧缺的只是技能型、高素质的农民工。因此,亟需改变目前工作难度和劳工素质不相匹配、产业发展与劳工素质出现结构性错位的深层问题。
丁元竹从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把发展实体经济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千方百计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努力实现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和转移的良性互动。
夏杰长、张晓兵则认为,我国国是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就业压力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承接服务业外包是很现实的战略选择。
本刊观察家说,就业是个多元方程,需要各方合力求解。而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和谐就业的目标,是就业问题的正解。
作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提出,加快制定实施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与转型升级规划,切实抓好政策措施的细化落实,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立支持传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等政策建议,大力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与转型升级。
陈清泰说,改善制度环境是当务之急。如果环境条件转变过于迟缓,创新活动将自生自灭,将错过一个个技术跨越的机会。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是当前发展方式转型最重要的途径。
吴敬琏认为,开展自主创新要求从思想理念、发展战略到机制体制的全面革新。这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对于政府都是一场艰难的转换。
文/杨良敏 刊于《中国发展观察》2012年第三期编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