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中前进


 

      本期我们集中关注的话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三化同步”,二是殡葬改革。这些话题都是来自我们走出去,到基层去认真看、仔细听、深入想,把基层的实践反映出来,集中指向一个议题:在探索中前进。
    关于“三化同步”。这是十七届五中全会顺应新的形势、在新的历史阶段,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江苏的太仓、安徽的淮北、北京、浙江等地在围绕这一决策,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在实践中创新,出了不少经验,值得关注,也给了我们若干启示。
    “三化同步”的关键在农业现代化,核心在保证农民利益。农业是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实现整体的现代化,必须要把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拉长。这个拉长的过程就是突出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加速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工农现代化同步,从而有效实现整体的现代化。在这个现代化进程中,只有让农民的利益得到保护,让农民成为“三化”发展的受益者,共享“三化”发展成果,不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职业化水平,使农民的收入得以大幅提高,城乡差距缩小,公共服务均等化、便利化,才能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因此,必须始终强化农业的基础和“重中之重”地位,确立并强化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机制,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政策推力。从目前看,已经出现了积极进展。叶兴庆提出,要努力延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势头,姜长云则提出,要进一步做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大文章。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三化同步”的基础在工业化。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走到传统、粗放阶段的末期,工业部门正按照新的要求(如绿色、环保、节能等)向着集约化、新型化方向发展,而且与一产、三产的融合趋势在加强,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就目前而言,我们推进“三化同步”战略过程中,工业化地位不能削弱,没有工业的强大,就没有持续反哺农业的基础。
    “三化同步”的桥梁在城镇化。当前,城乡关系出现了新转折。到2011年底,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进入统计意义上的城市社会。长期以来,农村人口的迁移、流动,绝大多数聚集在大城市从事各种生产、服务工作,给大城市的资源供给、承载能力和社会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受目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诸多现实障碍,以及生活成本的上升、农民工的代际转换等因素影响,其流动和分布格局开始出现分化,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提出了新的课题:社会均衡发展要求和趋势下,未来承接产业转移和接纳农民转移就业的空间在哪?显然,不是也不能在大城市,小城镇和县域应该成为主战场。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既是缓解大城市“超重”、“失衡”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刘奇所总结的几个体制性留守群体,如“体制性寡妇”、“体制性孤儿”等面临的困境和悲剧的人性之策。
    持续推进“三化同步”这一决策部署,并非一项简单工作,不是文件的重复强调就能自然产生成效的,必须要从理论上深入理解,在实践上积极作为。只有在一些基础问题上形成共识,方可在推进“三化同步”中立足长远,胸怀大局意识、整体意识,而不局限于具体工作、具体项目的推动,也避免短期效应,损害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因此,我们认为“三化同步”还需要顶层设计,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同时要尊重基层的创新、创造和实践,因地制宜,因阶段制宜,不搞统一模式,最终实现殊途同归。
    关于殡葬改革。这是一个较长时期以来的社会热点问题。今年清明节之后,本刊与成都天地圣苑礼仪公司一起策划一个圆桌讨论会,既是我们服务理事单位的一项具体工作,也是围绕热点问题讨论以期促进改革,推动殡葬行业健康发展的积极举动,回应老百姓“死不起”、“葬不起”的关切,寻找一个可以借鉴推广的、新的殡葬模式。成都天地圣苑的探索值得关注,其公益性殡葬的做法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需要大力提倡。本刊观察家认为,无论企业如何发展,如何利用创新、利用新技术创造新的价值,诚实守信始终是企业决策应该坚守的基本准则,任何时候都不应轻视、不应忽视。而企业决策,是利益与良心的平衡;义利兼顾是立于长远的基本道德律,必须坚守。不同的选择,境界大不同。

             文/杨良敏 刊于《中国发展观察》2012年第五期编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