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有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作为心学大师,此语蕴含“心外无物”之意。未看花时,花是无,看到花时,花便活、生动起来,为有。
有之本义,为存在、发现、拥有、包含。如常说“这个世界有鬼”,“我有股票”,“人都有大脑”等等,无之本义,则自然是有的否定,即“非有”。王阳明语“来看此花”,对甲来说,“发现了花,看到了花”,即为有,对乙来说,“没有看到花”,即为无。由此见之,有无之论争前须先明确一主体,离开主体,有无很难谈起。
庄子同惠子有一段关于鱼的对话,庄子言“鱼悠闲自在的游,是快乐”,惠子反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庄子再语“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再问:“你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的快乐”,最后庄子说:“你刚才所说的‘你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此对话中,涉及到三个主体,庄子、惠子和鱼。首先庄子认为“鱼有快乐”,惠子认为“鱼有没有快乐,你并不知道”,庄子再言则已不讲鱼之快乐,而变成“我有知道鱼快乐”,此主体则也变为我,而惠子接着仍是在寻找庄子为什么知道鱼快乐之原因,庄子最后一句则是你已知道“我有知道鱼快乐”,而我知道鱼快乐是在桥上。鱼是否有快乐是庄子的一感受及判断,其在水中游如同人在岸上走一样是不能作为快乐的凭证,惠子对“鱼快乐”的质疑在逻辑上是能立足的,庄子显然也不能拿出“鱼快乐”的凭据,但其“我有知道鱼快乐”则惠子无法辩驳。至于“鱼是否快乐”反而显得不太重要了。庄子在有无之论上更换主体使得“鱼有快乐”之争无疾而终(如庄子是一科学家,想必会做一翻科学实验来证明其发现鱼快乐的之各特征)。
有无之引起世人兴趣更多在于其已被赋予了更多的涵义并脱离了本义。老子所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其有无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有无,是何,不论。王弼的“以无为本”也同样如此。在概念上的模糊歧义使得很多的判断及结论都陷入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论辩之中,而此也是较难产生科学的原因之一,任何一门科学,其概念及推理逻辑无二义性是首要前提,无此,断难产生。
在《非诚勿扰》中,一女嘉宾提到一瓶水,说是有,然后问男嘉宾什么是无?站在能量的角度看,世界是没有有无之概念的,以现代科学的知识来说能量守恒,物质是不生不灭的,其只是一个相态转换的关系。如只是针对水,那么是没有什么有无之论,不管你是喝了还是倒了,仍然是有,这个有可能只是你看不到(当然也可以说无,如果说看不到就是无)。但如果是说“瓶有水”,那么你喝了或倒了,显然“瓶无水”。
有无更多是一静态意蕴,有无状态的变化则是一动态过程,在财务报表上一是资产负债表,一是利润表,很多时候人们更加关注有无状态的变化过程,而对是有是无并不在意,在《周易》中阴阳的转化就是一种动态衍变,易本身也蕴涵变易的意思在其中,“否极泰来”、“亢龙有悔”都为有无变化的意象表征,在《非诚勿扰》中的男嘉宾谈到有无,大意是小时体验有之快乐,而到大时则体会无的快乐,在这句话中其实不过体现了有无状态的变化的过程,另外一面,其有无所指的内容已有不同。电影《国王的演讲》中有句台词“你能安贫即是富”,其中贫富的意思也是不尽相同的。在先有“有”还是“无”的问题上,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论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有之极致必是无,无之极致必是有,冯友兰曾引用海格尔一句话:“事物皆含有自己的否定。若一某事物发展至极,则即为其含有之否定所否定。所以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所谓自掘坟墓”,其大意也是这个意思。有含有自己的否定无,否同样如此。在有无动态演化的过程中,或有-无-有,或有-无-有。其中最后的有和无较前有和无可能在内容及形式上都有所变化。以生命形式来说,人之初来尘世,自然是一无所有,经历成长、学习、渐渐在心智、精神、知识上变得富有起来,但其成长过程及有的过程也必然是有一个极限,过了此极限,人会发现自己变得遗忘、愚笨、衰老起来,慢慢进到一个丢失即无的状态,在无的状态如果仍希望自己能够有,自然会产生很多的不快乐及各种烦恼,在能够有的状态时不去体验及学习各种知识,自然也不能体验到有之快乐。如此,自然也是顺应天命。“活到老、学到老”某种程度上自然也是圣人的一种理想境界,但圣人在实践中也未必能够做到。以此观点来看,《非诚勿扰》男嘉宾所言年轻体验有之快乐即是从家人、老师朋友那里学习、体验,努力是自己丰富起来,富有起来,而在成年之后能够以自己的有来汇报家人、朋友及社会,再度使自己变得无,在此过程中体验生命的旋律、感受变化的乐趣。
以此有无之理念用于证券市场,则无外,在证券有无上也有一静态及动态之表述。显然,在证券有无这个问题上,主体是非常明确的,即投资者,其所有无之对象自然是证券。经常在投资者之间嘴边的一句话是“你有票子吗?”,“有什么票子?”。这即静态之意。另外常在嘴边一句话是“你什么时候买的吗?”,“准备时候买或卖啊?”这隐含动态意。
作为一个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其必在一股票之有无状态的不断变化中,短期的参与者其有无变化频率要远远高于那些长期参与者。在一定周期内,不考虑新股的发行及退市,市场是没有有无的,你的有对应着他的无,他的无对应着你的有,每个参与者有无状态的变化都根据自己对市场信息解读的不同而变化,同样的信息,有的作为有之理由,有的则做出无之判断。也是基于此,市场得以每天都有交易。对信息处理的不一致导致的有无,其目的则都大致相同,即盈利,证券的有无在王阳明看来,也会如花,如把股票看做花,对甲来说,买到股票即看到花为“有”,对乙来说,卖出股票即看不到花为“无”。股票有无离开具体的投资者也无从确定。
在一个上涨过程的股市中,“有”无疑是欣喜和愉悦的事情,但什么的股市是一个上涨过程,则是一个绞尽脑汁也难做好的判断。高善文曾在10年前写一调侃的对联“解释过去头头是道,似乎有理;预测未来躲躲闪闪,误差惊人”,横批是“经济分析”,也是对其“牛市下半场”之论的神奇预言,那就是对未来的预测躲躲闪闪,但误差惊人。对于过去,多少人有过“有”的快乐和悲催和“无”的沮丧及得意。股市是否处于上涨过程中,在其中时总是忐忑和质疑中,多少人对05年牛市和08年底的剧烈反弹在现在的解释通过基本面或技术面的分析真如高善文所言“头头是道”,似乎都是必然之势,但对当下和未来则就变成了“下半场”或某分析师橘子所言“向北向东向南”,可惜的是股市无法“向西”,如果股市能够“向西”,那么此首席分析肯定会东南西北一锅煮了。
股市中,能收放自如的在“有”和“无”状态进行转换是所有投资者的理想境界,为此,基本面分析、趋势分析、技术分析、心理分析等各种流派粉墨登场,各显身手。神奇数字,星占术、周易占卜等也不乏追捧,每一流派都自认自己正宗,如此,产生了各种大师及神话,外国的有巴菲特、索罗斯、林奇、艾略特等等,国内的有王亚伟、禅师、赵笑云等等。有的神话还在延续,有的则已幻灭。能称之为大师,必也是有无大师,何时有,何时有什么,何时无,何时无什么。世人皆有贪念,或贪权、利、财、色,能够在有无状态自如转换大都能够正确看待贪念,而这和分析无关。
行情之演绎,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有无之变,也无常形。但凡能在股市有所作为,一般都能高屋建瓴,在有无之外看有无。而沉迷于眼前有无,则很容易乱花眯眼,达不到较好的效果。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