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劳动价值论的“破”与“立”(11)——科学技术是商品价值的巨大源泉新说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科学技术;商品价值;源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最受诟病的一点,是无法说清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的生产资料(以后简称为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作用问题。这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前面几篇评论,要解决的就包括这一难题。大家知道,随着科技成果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生产资本的有机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可变资本不断相对甚至绝对地减少,不变资本不断相对甚至绝对地增加。但是,与此同时企业减少了的活劳动付出生产的商品在交换中所表现的商品价值总量却不是减少,而是不断增加。即技术密集型企业比劳力密集型企业付出较少的活劳动生产的商品在交换中所表现的商品价值总量不是减少,而是大为增加。怎样合理地解释这种现实呢?是不是科技成果也能“创造”商品价值,也是商品新价值的源泉呢?主流观点坚定地认为这不是一个新问题。当年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时候就出现过类似的问题,马克思早已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应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具体地替马克思回答了一个使用机器生产的工人为什么能够比一个手工劳动者的劳动“创造”出更多的商品价值问题。他们大多列举出三大原因:原因之一是因为使用机器生产的工人同手工劳动者相比,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劳动。然而,这种解释恰恰和马克思的说法相反。马克思对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描述却是:“现代工业愈来愈以……简单劳动代替复杂劳动”,[6,647—648]“现代工业到处都使劳动大大简化”,[6,648]“使用机器的基本原则,在于以简单劳动代替熟练劳动”。[47,363]马克思并没有求助于复杂劳动同简单劳动的关系的原理来说明“机器不创造价值”。马克思还指出:“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生产力的这种提高并不是靠在另一地方增加劳动消耗换来的,……。”[23,424]即马克思认为机器提高了生产力,但并没有增加工人的活劳动消耗,工人仍然是从事简单的社会平均劳动,即不必借助于从事复杂劳动等以增加劳动消耗。目前生产自动化程度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发达国家中人们的生产劳动更多地通过电脑控制的自动化系统进行,有一些劳动的确趋向“简单化”,有些劳动的操作就像现在人们使用傻瓜相机一样简便。但他们所实际付出的活劳动都能使他们的产品在商品交换中表现为更多的商品价值。所以上述流行的理由是不能完全令人信服的。流行的第二条理由是“价值转移”说,即应用了科技成果因而劳动生产力较高的企业所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由劳动生产力低的企业“创造”并转移过来的。所谓“价值转移”说是根本违背劳动表现为商品价值的基本原理的(以后另行评说)。只有考虑“总体工人”的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共同表现为商品价值这第三条理由,尚能勉强获得共识。但是“总体工人”中的大部分人的劳动,按流行劳动价值论的观点都已经是死劳动了,即已表现为一定量的商品价值了。它们在总的生产过程中也只能发生原有价值的机械转移,并不能成为更多的商品新价值的源泉。有些正视现实直截了当提出科技成果是商品新价值源泉的“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论者,囿于他们只有二种劳动时态的概念,又无法说清已被认为是死劳动的“已经实现的劳动”怎么又能成为商品新价值的源泉?这正是:“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6页]马克思曾说:“对脑力劳动的产物——科学——的估价,总是比它的价值低得多”。[26(1),377]这句话肯定了二点:第一,生产科学的脑力劳动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可以表现为科学的商品价值;第二,在现实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对脑力劳动的社会评价总是比较低,即生产科学的脑力劳动中,只有一小部分在现实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得到承认并在交换中表现为商品价值。迄今为止,流行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对这部分被低估了的,没有表现为商品价值的生产科学的脑力劳动何去何从似乎并没有做出说明。本文应用将来时态的冻结状态的潜劳动的新概念以及用劳动表现为商品价值的科学说法代替劳动创造价值的不科学的说法,“找回”了马克思所说的被低估了的生产科学的脑力劳动,可以圆满说明机器人等新科技出现后增多了的商品在交换中新价值的源泉。
1、科学技术知识作为人类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潜劳动的载体。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生产科学技术知识的科学劳动只有一小部分在交换中表现为商品价值,大部分的科学劳动是以潜劳动的状态冻结在科学技术知识之中。这种表现为潜劳动的科学劳动在人类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积累着,其量是巨大的;作为生产资料的机器,人们常引用马克思的话:“自然界没有创造出任何机器,……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物化的知识力量。”[46(下),219]机器是“物化的知识力量”的含义就是说机器荷载着知识力量。知识力量是智力的构成要素,实际上就是一种劳动能力,就是潜劳动,因此机器等生产资料也是科学技术知识所冻结的潜劳动的载体。实际上生产资料所包含的劳动应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已表现为商品价值的劳动,是已经实现的劳动,这才是所谓的物化劳动(死劳动);还有一大部分是未在交换中表现为商品价值的劳动,这就是以生产资料为载体的科学技术知识中所冻结的潜劳动。生产资料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改进发展,其荷载的潜劳动的含量也是巨大的。
2、科技成果并入生产过程时,其所荷载的巨量的潜劳动也就并入了生产过程。这部分潜劳动与活劳动相结合或在活劳动的激活下就可以复活并发挥作用。马克思有过类似的描述:“劳动作为这种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只要同生产资料接触,就使它们复活,赋予它们活力,……。”[23,226]只是因为当年马克思远还没有形成生产资料荷载着科学技术知识中冻结有大量的潜劳动的概念,所以他还无法进一步阐明生产资料被复活的活力的源泉为何物,但他毕竟感觉到了生产资料并非只是死的物化劳动。劳动者正是借助于先进生产资料所荷载的巨量的潜劳动的复活在表观上加强了自己的劳动能力,才发展成为“较高级的劳动”,成为更多的商品在交换中新价值的源泉。
3、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加到产品上的价值决不可能大于它们在自己参加的劳动过程之外所具有的价值。”[23,232]“剩余价值不是来源于资本家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力,恰恰相反,是来源于资本家雇来使用机器的劳动力。”[23,446]这是马克思高估了直接使用机器的劳动力的劳动作为商品价值源泉的作用,抹杀了机器所荷载的巨量的潜劳动的作用。马克思的上述说法和他在另一处的说法是不协调的。马克思承认,随着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直接劳动在量的方面降到微不足道的比例,……同一般科学劳动相比,同自然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相比,……却变成一种从属的要素。”[25,212]可是这“微不足道的”“从属的要素”的直接劳动竟能成为数量更多的商品在交换中新价值的唯一源泉,这能让人信服吗?
现在我们可以正确的说,并不是科技成果这些所谓的“物化劳动”可以“创造”价值,而是科技成果所荷载的以潜劳动状态冻结的巨量的创造性科学劳动的复活与活劳动一起共同成为商品在交换中新价值的源泉,即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载体本身而是它所荷载的潜劳动!
“话说”(7)已说明商品价值不是在生产中就“创造”出来的。下面的分析只是借用马克思的公式以便说明表现为商品价值的源泉不仅仅只有活劳动,还有潜劳动(借用马克思的公式只具有定性说明的意义)。现仍以W代表某种商品在商品交换中所表现出来的总价值;C代表用于购买先进生产资料(机器等)的不变资本的价值;以MS 代表先进生产资料中所冻结的潜劳动与活劳动相结合或在活劳动的激活后最终在商品交换中可表现的商品价值;以VL代表可变资本的价值;ML代表可变资本所购买的劳动力的活劳动最终在商品交换中可表现的剩余价值,则马克思的商品总价值的构成公式变为:
W=C+VL+ML+MS
这样,资本在运动过程后最终的增加量为ΔG =ML+MS。上述公式就能很好地解释在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时,即用于购买先进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C不断相对或绝对地增加(因而MS也极大地增加),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VL不断相对或绝对地减少(因而ML也相应减少)时,最终表现为ML+MS的表观实际剩余价值就不一定是减少了,而是可以表现为不变或增加了。前面已经指出,先进的生产资料荷载有巨量的潜劳动,在它们并入生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同时,可以使得复活了的潜劳动最终在商品交换中所表现的价值MS极大增加,可抵消或大于由于劳动力VL的减少最终在商品交换中可表现的剩余价值ML的减少,总的表现为ML+MS的表观实际剩余价值就不是减少而是可以表现为不变或增加了。
上述新说肯定了“机器不创造价值”,不同于马克思的关键之处在于马克思没有认识到生产资料作为潜劳动(劳动能力)的载体,荷载有科学技术知识中所冻结的巨量的潜劳动。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装备都是科学劳动的载体,是科学劳动物质化的结果,它们荷载有大量的潜劳动。在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进程中,人类的器官(包括大脑)正是借助于科学劳动的物质化而扩展。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装备的出现,也正是世世代代人类潜劳动积累的成果。
以潜劳动状态冻结的、暂时未表现为商品价值的世世代代沉积下来的生产科技成果的劳动,成为全社会公有的剩余劳动和商品在交换中表现出价值的一种源泉,成为世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并且是在不断增长着的财富源泉,是一棵长生不老的“摇钱树”,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源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用于生产过程的自然力……也不费分文。利用自然力是如此,利用科学也是如此……。”[23,424]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善于“不费分文”地利用科学并发展科学,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就会极大地受益。
用“机器不创造价值”新说的原理,可以解释一系列经济现实,特别是可以合理地说明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它并不是由劳动生产力低的企业的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并转移出去的,而是劳动生产力高的企业通过科技成果的应用,“找回”了被低估的以潜劳动状态冻结的生产科学的脑力劳动复活后在商品交换中所表现出来的商品新价值。
津津乐道商品价值主要是由劳动生产力落后的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出来的,但有一部分被转移到有先进生产力的人们手中去,这无助于自身的富强。我们应当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上引进潜劳动概念,合理地给予科学技术知识以一席重要之地,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真正依靠科技进步,走科技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