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创新,网友带来的另类与精彩!


201242930日,第三届全国地方新政(曲阜)论坛在曲阜举办。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维究,中宣部政策法规研究室副巡视员唐汇西,中组部老干部局原副局长冯守文,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戴焰军有关部委领导等和知名专家学者、地方政府代表、网民代表以及媒体代表受论坛邀请出席。本次论坛主题为“政府创新的动力与可持续性”,主要围绕行政体制改革和地方政府创新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论坛还邀请了在“人民网2011年优秀地方新政评选”中的社会反响强烈、网友投票踊跃的4个地方政府的代表就各自新政出台的背景、实施效果及创新点等方面做展示和推介,专家进行了现场点评。

29日下午,与会代表对曲阜市“马上就办办公室”的设立情况以及效能提升效果进行了现场查看、听取了曲阜市委书记李长胜《实施十大新政 助推跨越发展》的专题报告。针对地方政府创新与“马上就办办公室”的设立等问题,来自人民网的三个网友代表发表了即兴演讲,用独特的视角和大众化的思维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使整个会场气氛由理性而变得狂热起来,阵阵喝彩与雷鸣般的掌声中把论坛的研讨推向了高潮。

[网友代表李效峰发言摘录]:这些年我们看到有很多地方政府都在陆续推出自己的新政,可是力度、效果和反响各有不同,甚至大相悬殊。是我们的官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吗?有这个因素,但我认为很小,我觉得我们的地方官员个个都是有真才实学的,有的甚至可以说是聪明绝顶的,只有我们老百姓想不到的事,没有你们这些人做不出的事,能否推出利国利民的新政,不取决于你的能力和智商,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担当。担当什么?凡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肯定不利于特权阶层和既得利益者,而现在我们发现,每一项好的新政出台的过程其实往往都是一个完全是愚民的过程,换言之就是让人民群众参与或者监督政府的过程,习惯了独断专行、我行我素,习惯在黑箱中运作的官老爷们肯定是不舒服的,因此作为执政者如果你真的想有一项利民的政策,并且长久,你必须勇于先向自己,先向同僚开导,而不是先动别人的奶酪,你不割自己的肉,不还利于民,你这个新政再怎么花样翻新,也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别看贴着崭新的标签,其实瓶子里装的都是老酒。客观地讲,我觉得我们现在很多地方新政还只是在现有的体制框架内,为弥补制度缺陷而做的修修补补的工作,实属权宜之计,无奈之举。说它是新政,我觉得多多少少有点夸张,比如我们这个“马上就办”,并不是一个新增的机构,它事实上就是一个工作组,起到的是整合、协调和督办的功能,为什么我们要成立这样一个不是机构的机构呢?因为我们的机关单位普遍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其根本原因是机构设置的问题,部门林立,政出多门,政令不通。见到责任,脑袋缩得比乌龟还快。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最终还是要突破体制的瓶颈,拿出特事特办的勇气来精兵简政。我们的施政者不要以施舍者自居,做了一点点善事就觉得功德无量、沾沾自喜,从此固步自封,应该意识到权力的主体是人民,我们不过是仆人在做自己份内的事,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有很好地维护好群众的利益,可是我们人民群众却还一如既往地理解我们、相信我们、拥护我们,那么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而对于个别地方、个别部门的个别官员来讲,我觉得甚至应该怀着偷鸡者负疚的恕罪的心理积极推行新政,更好地为民服务。

[网友代表李吉明发言摘录]:事实证明,任何一个政府创新都是一个繁杂系统的工程,并且具有不容置疑的表率作用和牵一发动全身的全局性特点,有时候一个很小的创新项目,都可能对当地或者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地方政府创新在网络当中所获得的并不全都是掌声,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对于这种现象,我想提三点建议:一是别拿老政当创新。再好的政策、再好的制度,倘若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甚至还会民心向背,因而政府创新不能急于求成,要按步就班,全力把一项政策贯彻好、落实好之后,继而再推出另外一项政策。我在网上主要做教育评论比较多一点,对于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课业负担问题和乱收费问题,教育部一再地颁发文件,在20多年间,颁布了将近有40多个文件,来说这个乱收费和补课问题。但是结果还是乱收费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就在昨天,就是428号,我在网上刚刚看到一个新闻,就是报道了教育部又联合七个部门推出了关于治理乱收费的通知,仔细观看这个文件以后,里面除了禁止怎么样怎么样,不要怎么样怎么样之外,根本没有任何新的内容。所以,这种所谓的教育新政,我认为就是一种重复的创意,而且反映出来政策的无效性。所以,政府推行新政,绝不能抓一阵子,松一阵子,热一阵子,冷一阵子,更不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只讲口号,不讲行动,否则我们的行政只能像水中的月亮一样中看不中用,更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效果。二是莫乱创新搞乱政。政府创新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有实际性的内容。地方政府创新不能搞一大堆名词,却空洞无物让人不知所云,也不能求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名,更不能看到群众有什么需求就头脑一热赶紧制定一下什么政策。否则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就会欲速而不达,甚至还会造成好心办坏事这样一个负面效果。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曾经公开批评个别干部随意拍脑袋,就是要求领导决策要少一些政绩工程,短期行为,要多想想群众的感受,群众所关心的问题。三是推行新政要量力而行。地方新政具有一定的特色,所反映出来的是地域经济和人文精神的整体水平,从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不可复制性,比如我们今天上午听到了几个地区的新政报告,特别感受最深的关于鄂尔多斯东胜区的一些做法,我觉得它这种做法,别的地区如果推行,就未必合适,或者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说,别的地区也效仿或者复制他这样一个做法,必然首先就掂量一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实力,能不能够得到持久的落实,否则政策过头,却无法做到落实,便会弄得政府例外不是人。政府自己开除了支票,群众就会火眼金睛,什么时候兑现,这一点希望地方政府在推出新政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要忽视。当然,作为网友代表,我认为网民也不能过于地苛责政府,应本着包容、理解的态度理性地来看待地方政府的颁布与推行。在地方政府竞相登场推出的过程中,网络中有掌声与喝采,也有非议与质疑,这一方面反映了网民对地方新政的迫切期待与高度关注,一方面也反映了网民素质的参差不齐与理解不一。对此,我认为,地方政府不必过于拘泥于网络声音而止步不前,网民也不必过早得出结论而一棒子打死。网络当中推出了对“马上就办办公室”质疑和奚落的声音,我认为这是网民的习惯性思维和感性认识所造成的结果。通过这一次的实地查看,我想对广大网民说的是,目前的中国大多时候缺乏的不是政策和制度,而是政策的落实力和制度的执行力。在国民素质尚未得到正气齐一、自发自觉的背景之下,任何一项制度的落实和制度的执行,我们都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干部的自觉、自醒,都需要有一套工作模式和机制来作为保证,更需要督查与惩戒与之相伴相形,要确保政策的贯彻落实,就必须有政府专门部门负责监督和审查,这才是急百姓之所急的态度,才能从实际意义上做到让更多的群众满意。因此对于政府任何一项新政的出台,我们都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给其一段检验的时间,多交流感悟其创新的精神实质和现实内涵。

[网友代表周五新发言摘录]:政府创新的动力究竟是在于什么呢?我注意到上午有的专家老师说,从最根本的角度上说就是为人民服务,对这个我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不能说这个说法不正确,从根本上说它应该是正确的,但是给我的感觉,如果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政府创新的动力,这个动力有些太空洞、太不那么直接,太不那么给力。我个人认为,政府创新的动力是一种被动,它源自什么?源自日益觉醒的公民权力意识对政府行为所产生的压力。现在的老百姓对政府而言可以说是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挑剔,因为他们已经搞清了一个道理,他们不再是作为一种被管理者,甚至是被管制者来存在的,他们需要政府更多的为他们服务,他们是主人,他们要公仆给他服务,就是说,他说的事,公仆你既然是仆人,你就要干,而且要干好。所以,我认为,政府创新的动力就在于来自老百姓,产生老百姓觉醒的这种权力意识,对他形成的这种压力。而且我认为,政府创新的动力不仅仅是来源于这个,而且只能来源于这个,我为什么这么说?就是说,政府创新如果不是因为老百姓的呼声、老百姓的要求而进行创新,那么这种创新就完全是没有必要的,是自作多情的创新秀。说到持续性的问题,这就是说持续性本身不应该是问题,因为老百姓对政府的要求,他不会消失的,而且只能是越来越强烈。有的朋友会说,为什么有的地方政府热衷于创新、勇于创新,有的地方政府墨守陈规,不在那创新呢?这就是说有的地方政府能够正视、愿意,并且有能力,能够把这种来自老百姓的压力转化成动力去进行创新,有的不愿意。这就是根本的问题。如果再说到持续性的一个问题,我觉得还涉及到过度创新的问题,要注意创新的成本。我注意到曲阜这个做法,它的“马上就办”,就是说是在这样一个大框架下进行的,不增加人员,不增加编制,不增加经费,就是整合现有的资源,然后倡导这么一种作风,推行这么一种机制。就像刚才我们同样是网友说的一定要像某地似的拿出多少钱来推行某件事,恐怕老百姓也不会高兴,你提高了行政成本了。所以,那种持续性恐怕就难以持续下去。基于上面的认识,我觉得,我倒是可以就政府创新,在它的方向和角度上,做一些我个人的建议。按照我刚才的说法,既然政府创新的动力来源于老百姓给予他的压力,那么我们就应该重视这样一个群体,就是网民群体,因为我是网民代表,站在这个讲台上我就要替网民说话,就是说中国网民现在的数量有多少呢?应该是5亿多,而且这个数量还在持续、迅速地增加,这样一个群体所给政府造成的压力,这种诉求应该是地方政府已经充分感觉到了,网民不高兴,后果也很严重。我们地方政府要搞创新,就一定要正视这种压力,把网民的诉求合理地吸纳,然后去进行创新。

(李吉明201252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