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会工作这一“科学助人”的职业和专业正在全国推展开来。据有关方面透露,“十二五”期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将会发展到200万人;而到2020年,更会壮大到300万人。
但是,社会工作毕竟是改革开放以后学习国际经验而引进的一项职业和专业。有一些迹象表明,实际上,政府也好,社区也好,乃至推而广之到整个中国社会,可能并没有想好应该怎样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甚至就是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高等院校,也可能仍然对此缺乏清晰的认识。早前参加一个会议,与邻座的一位大学校长攀谈,聊到他们学校的社会工作专业。这位校长很直白地告诉我:“其实我到现在也都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
近日里,到人民网强国论坛参加一档称之为“深度调查”的嘉宾访谈,内容是“老有所养”,其中涉及到一个个案。案主王大爷今年75岁,是个孤寡老人。早在1963年,他25岁左右,就担任清扫村级公路的任务,一直到今天。现在公路局每个月给他300元左右的补贴,有可能他还得到了几十元钱的低保。王大爷提出,他干这份工作已将近50年,现在年老体衰,希望公路局给他一份退休金,以安度晚年。在到地方相关部门投诉无果之后,就找到媒体给他作主。媒体记者介入后,因为王大爷的诉求不合现行政策规定,所以他的问题也就久拖未决。
说实话,王大爷的生活境遇确实令人同情,但他谋求的解决之道却不对路。从王大爷诉说的经历来看,他虽然清扫马路将近50年,但始终没有被招工而成为职工。乡镇以下村级公路的维护,其实不归公路局直接管理。在计划经济时期,是由人民公社派出的社员承担的,王大爷当年应该也是这样。他的身份没有改变,仍然是社员你,他的劳动报酬应该是挣工分,然后参加年终集体分红。当时,公社或生产队中有很多这样的角色,譬如赤脚医生、代课老师、农电管理人员、水渠管理人员……后来人民公社改制了,土地包产到户了,王大爷应该也有承包地。同时,他还仍然负责清扫马路,但劳动报酬不是那工分了,而是按时间计算了,而且核定为一天两小时。这对公路局来说,是请了个计时工;对王大爷来说,是一份兼职的副业,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
王大爷的诉求之所以没有得到解决,是因为他并没有与公路局形成正式的劳动关系。维护村级公路,公路局并没有招工指标。再说,王大爷也没有交过社会保险费,现在怎能享受退休待遇呢?
按现行政策,王大爷晚年生活的安排可以有几种方案:其一,可以申请农村低保。原来他的收入可能是扫路的补贴加上低保补差。因为年老体衰,可以放弃扫路,那么就可以拿全额的低保金,还可以享受医疗救助。其二,可以享受新农保的养老金,如果新农保的标准低于低保标准,他还可以申请低保。其三,可以申请成为“五保户”,享受保吃、保穿、保烧、保医和保身后事的待遇。鉴于王大爷年已七十有五,建议还是申请“五保”为上策。同时,无论是成为低保对象还是五保对象,政府都有责任帮他修缮住房。
访谈做到这里,突然悟到,在访谈中,无意扮演的是“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其实是在做一个农村贫困老人的个案,当然在程序上没有那么严谨。先了解案主的诉求和他的基本情况,根据现行政策帮助案主设计可行的方案,最后让案主自己选择……就差没有帮案主去具体落实了。
可能在当地,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如果有的话)并没有按他们应该扮演角色给予工作安排。城乡居民碰到问题,就不知道向谁求助。于是,就找媒体,但媒体记者并不专业,对相关政策不了解,他们采访的政府官员也没有从现行政策中去积极帮助案主出主意、找出路。结果费时费力,仍然不解决问题。显而易见,真正的专业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在这里所起的中介作用就十分重要。
最后的结论是:政府和社区应该按照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职责去作制度安排,让他们真正能发挥他们的专业作用。
社会工作者应该扮演的专业角色
评论
9 views